第六十四章 岐王终返(1 / 2)
“近些时日朝中有无大事发生?”
西京长安城西门大街之上,文武众官正跟随岐王张鼎往秦王府处走。
他一路奔波,满脸的风霜之色,包括了其身边的众将士还有随军文官,都是一副疲累的模样。
但张鼎还是深吸一口气,强行提起精神,朝着另一侧骑马相随的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于凤鸣与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刘若虚两人问道。
虽说一路上不管是朝廷的公文塘报还是苑城司、稽查营与内卫的消息,都令他对京城内的大小事宜了如指掌,可表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再加上这些天急着赶路,错过了一些消息,因此张鼎才笑着问了一句。
“恭迎国公得胜归朝!”
就在于凤鸣准备回话之际,张鼎等人通过了一处集会之地,在繁荣的西大街两侧,逛街的百姓十分尊敬的看着路过的凤翔军将士与岐王大旗,纷纷抱拳或者弯腰、跪地行礼,呼啦啦一片显得十分壮观。
毕竟在长安城内的百姓基本上都遭遇过兵害,也都亲身经历过明末乱世陕西赤地千里吃人的景象,对于这个能给他们身家性命带来安全的岐王,百姓都发自内心的拥戴他。
哪怕这些年为了与建奴对抗,张鼎必须维持住一个非常高的兵员数量,而大量的征召陕西行省这一隅之地的青壮年,再加上供养这些军队,导致民力疲惫,可百姓还是毫无怨言。
此前张鼎自封为岐王的消息传至长安城之时,百姓对此事完全没有异议,甚至还有人希望张鼎能够再进一步称帝。
通过苑城司对民间百姓想法的探查,岐王还是有些心动的,只不过如今东边的战事焦灼,且他还需要南方的大顺军各部兵马北上牵制鞑子,不能急着在此刻撕破脸皮称帝,这样既显得急切败坏人望,还会坏了大局,因而张鼎对此事没有发表态度,他忍住了身边一部分人的劝进。
现在还是得先解决了建奴再说别的,要知道自从大军从成都启程之后哪怕是急行军,也还是拖延了大半个月。
蜀道太难走了,再加上回关中之时粮草已然不够,还要面临着东西两线供应,民夫数量锐减了大半,凤翔军这才有些缓慢。
为了缓解一些后勤压力,岐王张鼎只能将大军分为三部分从梓潼出发,再在宝鸡等待汇合,这就又增加了一些时间。
使得岐王抵达长安城时,已经是十一月初,正是天寒地冻之时,零碎的雪花也逐渐洒落而下。
提前收到消息的一众文武早就在西京长安城西城安定门处等候,等了几个时辰终于等到了张鼎的凯旋。
“咳咳、禀报大王,朝廷内部倒没有什么大事儿,毕竟有首辅他老人家留守西京,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可谓万事无忧矣,只是我朝兵势却不怎么好,具体情况还得由陈都指挥使向您禀报。”
户部尚书于凤鸣抱拳回了几句,天气寒冷他的嗓子有些沙哑,于是便将位置让了出来。
作为留守西京,重要程度仅在柳锦城之下的苑城司都指挥使陈觅,第二个站了出来,随便向张鼎汇报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儿。
毕竟苑城司主要是监察内部,虽然对于外部军情陈觅也是同样清楚,有渠道探查,他却没有主动显眼汇报,而是将此事让给了稽查营都指挥使张栋杰来说。
张鼎对于自己这小表弟的进步十分满意,他经常在外征战,柳锦城又是不喜欢小手段的人。
陈觅便是他留在老巢的最大依仗,用来对付内部的敌人。
但是苑城司的权责也仅仅只是探查内部的情报,张鼎早就将稽查营与苑城司的职责分开了,陈觅知进退这才没有多嘴。
“禀报大王,东部河南行省近日……,除此之外其余之地的形势同样不怎么乐观。”听见陈觅提到了自己,张栋杰急忙拉动缰绳靠近张鼎的坐骑,待离开了人群,进入到了官兵管制的区域之后,张栋杰这才沉声将近日传达的军情汇总告之。
“大王,还有北部边防大事,除了鞑子在晋鄂豫三地发起的进攻之外,西北、北部很多漠南草原、青藏高原的鞑靼人,不断配合着建奴的主攻,对我朝的边境进攻骚扰。
从甘肃承宣布政使司到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北边的镇番卫、凉州卫、宁夏卫、榆林卫、延安府等边地重镇都遭受到了袭击,大到万余人攻城掠地,小到百人袭扰村堡,对我朝发起了全线入侵,令是人很是头疼。
幸好前明留下的边地堡垒、坞堡、城墙等边防起了一些作用,再加上边军将士们的奋勇杀敌,使得鞑子没能继续深入内地。
但靖虏卫左总兵、宁夏卫牛总兵、榆林卫韩总兵还有镇守延安府北部的马世耀马总兵全都派人前来求援,说是自己的各种军械器物、粮草药材全都在防御鞑靼人、瓦剌人的战争中耗尽,希望朝廷能驰援一些,可是首辅却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只是派人送了一些抢粮与安慰信,毕竟城内还得留下一些军械钱粮,以供东部吴提督驻守与大王东进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