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终获封王 大军北上(2 / 2)
除此之外张孝杰、杞绍元、白镇恶、刘兴国等将没有功劳,却全力拼杀尽了自己的本分,也被升为都指挥使。
还有商季威、师晏平等文官同样没有封爵,只是赏赐了一些银两,或者说在官职上提了一提。
这也是因为如今的封赏全都是以大顺朝的名义封赏,其实没什么意义,真正有意义的还是张鼎的封赏,所以才对将士们大多是赏赐金银,省的今后再封赏之时麻烦。
最后则是压头戏,也就是最大的三个功劳。
首先乃是罗正武被正式封为定南侯、四川提督诸营事,而贺珍也被封为河间王。
如此封赏下去,又引得一片哗然,关于封王爵之事,张鼎只告诉了贺珍,所以在现场,诸将听到之后全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看着贺珍,极大地满足了河间王的虚荣心。
只有部分文吏,也就是秦饙书等文臣有些担忧的盯着贺珍,他们很担心给贺珍封王之事会给未来造成一些动乱。
而张鼎对此事不屑一顾,像王爵这种有极大激励性的爵位有什么不敢封的?他也不是搞什么虚职王爵,封王之后张鼎是准备给人实质地盘的。
要知道周朝分封之前华夏民族是什么地盘?到了战国又是什么地盘?
分封制有弊也有利,不能一概而论,像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有很多人就觉得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其实只要仔细查看一下当时明初边疆的局势就会发现,在辽、金、元的统治下整个北方都成为了人口稀少的区域,乃至于西北成为了无人区。
在这种情况下,封塞王镇守边关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就封王爵之后是会为了拼死保护自家地盘与敌拼命的,更何况明代的封王又没有封地,还有着地方文官制约,这就造成了这些王必须得发展自己镇守之地,却又不能过多的干预地方的统治,很有用处。
只是后来封王爵全都封到内地,封到富庶之地这才是祸端。
王爵正是开拓用的,不是守家用的,方向错了才是祸端,方向对了很有用处。
至于害怕封王之后造反的事儿也不是他现在能够考虑的。
按照岐国公的预想,既然要封王就要给地盘、给实际权力,总之要比明初王爵的权力更大。
但是却不能封到内地,天下大着呢,有足够多的土地封赏,有什么可怕的?东南亚、东北、蒙古、西藏、西域、甚至新大陆,哪怕他封一百个王又如何?
只要保存着中央王朝的战斗力,就算这些边地王爵起兵造反,多了一个王,当地又不会突然爆种。
“奉天诰命,皇帝制曰:国家於辅弼之臣,每笃始终之谊。才品程之,功实定论,采之舆评。其有绩丕着于中朝,而报未孚于物望。则荣名竣秩,朕不敢爱焉,所以彰有劝示,无私也。岐国公张鼎,为人忠心耿耿,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带兵击杀乱贼伪帝张献忠、还收复川蜀之地,此乃大功矣,故而朕特此下命封尔为一字并肩王,既岐王也,望爱卿能替朕守护好西陲之地,安定天下,皆靠爱卿了。”
随着最后一名太监在帅台之上拿着圣旨大声的唱道,周围的文武齐齐举手行礼,恭祝张鼎封王。
张鼎只是默默地微笑,抱拳回礼,此事他早就计划好了,现如今别说是称王,其实称帝他都有这个资本,西京城内的李自忠,一小儿罢了,手中无兵无权,只有一群自诩为忠臣的文官相助,翻不起什么浪来。
更何况他李自忠也不是汉献帝,连威望都没有多少,一个战乱之时的割据王朝又有什么正统性?法统呢?
只不过岐王考虑到当下局势,建奴还远未到战胜之机,称帝太早会有反效果,不如先行称王,也好在名义、职位上压服周边的军阀,不然人家贺珍都是河间王了,张鼎一个岐国公有什么资格指挥他?
所以他便让人起拟了一份圣旨,前来册封贺珍与他为王。
如今既然受了王爵,下面将士们的士气也都达到了顶峰,张鼎便趁机大声地宣布:五日之后凤翔军北上援助被鞑子侵扰的中原疆土。
军令下达之后,当天还是没有直接开始准备撤离,岐王给将士们放了一天的假,让他们在赏赐这天能够在军中好好庆祝一番。
而张鼎自己也在军中来回穿梭,随机慰问了诸军将士两个时辰之后便回到了成都。
继续与麾下的文臣、武将举行宴会庆祝,整个成都都洋溢着十分欢乐的气息,就好似过节一般。
这是因为张鼎为了举行这场大赏有足够多的美酒和肉类,前些天便在整个川西区域内,发布了告示,鼓励各地商贾将物资运往成都,岐王会加钱购买。
于是整个川西的商贾都在近几日内齐聚成都,这种行为自然也引来了不少小的商贩,他们全都挤在成都摆摊卖东西,形成了一场盛大的庆典。
也正是从十月初五,寒衣节这一天开始庆祝足足三天。
成都因此有了蜀中最浩大的一个节日,名曰凤升节,正是取自凤翔军。
岐王张鼎自然是不知道后来的事儿,他准备了五天之后,终于带着金银粮草还有杨玉蝶、薛韶娘两个新纳的美女开始朝着北边行进,直奔关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