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北上(2 / 2)
一千辆、岳军候的第三都、横刀都从定北城出发了。
原本李晟基不想带步军,不过岳军候说前几次战斗自己的第三都没有捞到独立作战的机会,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他带上,最后李晟基没办法,也想检验一下改编后步军的战斗力,便把他的第三都也带上了。
由于上官景在弓箭都和骑军都都干过,所以这次新练出来的黑甲骑便由他临时带着,新的弩手由姚静带着,此次北上一共有骑兵四千七百人(黑甲骑、归义都、横刀都、孩儿都)、步军一千五百人、弩手两千人,粮食、武器辎重都放到偏厢车上,由第三都和弩手照顾。
总计八千两百人,又有长一丈、高五尺、宽三尺的四轮偏厢车遮护,李晟基这次北上,比李陵北上的五千步军强多了。
每辆偏厢车可装载物资两千斤,一千辆就是两万斛,当然不可能全部装载粮食,箭只、帐篷、备用的车轮、武器、水,可满足大军三个月的作战需要。
由于已经是五月份了,漠北大草原的雪已经完全融化了,新草也开始长出来了,所以这次北上的战马、驮马都没有备草料。
而水源李承基的地图上都标的有,加上归义都、孩儿都的士兵对草原天生的嗅觉,也不虞为水源发愁。
大军每天行军八十里,骑兵还好说,岳军候的第三都在步军里面也算是一支强军,勉强还应付的过来,姚静的那两千原偏关、静边军、横野军、天成军出身的弩手可就吃不消了,幸亏李晟基这次还带了一些备用马匹,让他们轮流骑马,最后勉强跟上了大军。
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周围景色都差不多,也没有明显的道路,如果没有向导或地图指引,迷路那是必然的事。
幸好李晟基有地图,地图上李承基还按照以前李晟基教给他们的在上面标注了“N”“S”、“E”、“W”四个字母,当时横刀都的人还问他这些歪歪扭扭的是什么字,李晟基嗫嚅半天才说这时军中专用字符,分别代表北、南、东、西四个方向,你等牢记即可,无需多问,他倒是想直接写四个汉字,可惜手快了想改也来不及了。
另外李晟基在洛阳时还从李重美那里要了一副前唐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的简易地图,虽然比较简略,但与李承基的两相对照,勉强可以用。
前唐从云州出发到北海有一条驿道,现今虽然湮没于荒草旷野中,但细心的人还是会发现一些端倪——每隔两百里都有一些建筑物,现在虽然荒废了,但依然有迹可循。
一路北上,李晟基让横刀都带孩儿都着四处巡查,对照地图,发现疏漏之处先记下来,回去之后再进行订正。
大同往北约三百多里,有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当世人叫九十九泉,后世叫集宁,此处扼控大草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耶律德光原本在此处设有皮室军一部,由皇族掌控,不过现在的情况大变了。
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后,废除了以前的可汗推选制,其弟不满,纷纷反叛,包括耶律安端、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后来叛乱被平息,耶律阿保机杀剌葛,赦免迭剌(契丹文字的创立者)、寅底石(阿保机的亲弟弟)、安端(其妻向阿保机告密)。
当时契丹的核心部族有两部,一是阿保机所属的迭剌部,另外就是乙室五部了(契丹后族之一,与述律平依附于契丹的拔野古小部族为契丹帝国两大后族,契丹皇族称之为国舅部,皇族姓耶律,后族都姓萧),平定叛乱后,阿保机及其子孙自领迭剌部,并以其为核心创建了皮室军、属珊军,后来又统一为宫帐军。
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则统领乙室五部,加上依附于他们的一些小部落,实力依然非常强大,但与耶律德光是面和心不和。
现在在九十九泉的正是耶律安端和耶律寅底石的儿子耶律刘哥,他们以前驻于九十九泉以东,契丹国大定府以西的区域,李晟基刚从云州出发时,驻守中京大定府的耶律德光便知晓了,随即严令叔父乙室五部夷离堇耶律安段、堂兄祥稳耶律刘哥带着乙室部骑兵拔帐西去阻截。
耶律德光当然不能任由李晟基在自己的帝国纵横驰骋,但自己又要防备耶律突欲,加上已经从韩匡凝那里得知了李承基的事情,大概明白李晟基此次北上要做什么,便起了让耶律安端、耶律刘哥二人于李晟基拼个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渔利的心思。
乙室部的战士他当然心痛,不过现在耶律德光的核心力量是迭剌部和汉军。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二人先后多次越过边墙掳掠汉人,前后不下几十次,掳掠的总人数超过百万,这也是幽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凋敝的重要原因。
掳掠过来后,分驻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龙化州(阿保机一开始的都城)、仪坤州(皇太后述律平的故乡),建立城郭,劝事农桑,强壮者纳入皮室军、属珊军、汉军。
由于阿保机的农税比幽云一带轻得多,被掳掠过去的汉人也安定下来,对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也忠心耿耿。
耶律安端与耶律刘哥对耶律德光的算计也心知肚明,不过以他们乙室部的精锐对付李晟基,如果成功了则大涨二人在契丹国的声威,增加对付耶律德光的筹码,就算失败了以他们一万骑兵(乙室部五千,依附部族五千)的脚程,撤回原来的地盘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