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举改革(上)(1 / 2)
大明每三年一届的科举本应该在江湖大比之后举行的,因为战争的原因,这次科举被迫延后一年,将于恒永六年的六月初重新举办。
也就是说还有四个月不到的时间,科举将会在上京城重新举办。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上京城就已经聚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地方书院。
然而,战争的来临打破了原本的规划。
上京城一战中,不计其数的平民加入战场,其中这些士子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许多前来赶考的士子,还没来得及体验上京城的繁华,就阵亡在了保家卫国的战争中。
所以科举延后一年也是无奈之举,大量士子死于战争,科举的参考人数大幅度下滑,朝廷不得不将科举延后。
而且这些年轻士子大量死伤,导致了大明的人才链出现严重的断层,这甚至会危及大明未来十年的发展!
所以,礼部和吏部两大部门的官员集体上书,请求陛下改革科举,免于大明未来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这次沈墨韩和余启算是做了件明白事,朱墨满意的看着眼前的奏折,欣慰的笑了笑。
大婚彻底结束后,朱墨便急忙回到垂拱殿,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政务。
现在的垂拱殿早就不像往常那样的热闹了,这间方圆不足十丈大小的小屋子,迎来一批批的新人,又默默的送走一批批的故友。
当年的袁岳和沧海日日在此工作,无论大事小事,这二人总会争吵一番,引得一旁的白清明掩面偷笑。
那时候朱墨还是个小孩子,只能看着两个老头整日在此吵架,不敢开口劝慰。
再后来,就是林敬整日陪着朱墨,每日在一种低沉的气氛下处理政务,那时候柳絮的离开给朱墨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稍有不顺便会大发雷霆。
那个时候的朱墨其实也不成熟,只是比较聪明罢了。
后来朱墨离开上京城,林敬就每日孤身一人在这里面对无穷无尽的政务。
等到这间小屋再次充满人气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前了,白仲,封无等几个兵部的大臣每日在此商讨守城之策。
林敬害怕打扰白仲他们,把奏折都搬到了宣政殿后的小黑屋去批阅。
细细想来,时间也过得蛮快的,一转眼,这里都物是人非了啊。
朱墨坐在小方桌前,沉思许久,才提起手中的朱红笔,对着这封申请改革的奏折批下了一个“阅”字。
而后抬起头,看着正在忙碌的林敬和封无,开口道:“二位陪朕小憩一下?”
封无的才能使有目共睹的,如果那次会议没有封无提出的止损战略,可能大明的损失会增大十倍!
迁民,抢收,单是这两个举措,就为大明减少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大明穷的是朝廷,是朱墨,真正的百姓其实并不贫穷。
当时组建军队,组建技击之士,花的都是朝廷官员和那些世家的钱,并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也没有对百姓强加赋税。
而且这笔钱除了战争损耗的那一部分,其余的还是流向民间了,而且朝廷提前抢收粮食,及时止损,这使得大明的百姓现在是吃喝不愁。
愁吃愁喝的人是朱墨。
不过这样也好,百姓生活过得去,就不会有人乱搞,没人乱搞,没有战争,那就是国家最好的发育期。
生活过得去的百姓们,对于朱墨这个战败皇帝的态度,真是一点不尊敬的意思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