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态度迥异(2 / 2)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加入,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原宋国的谒者仆射,齐国的长水校尉,祖冲之。
作为经历了宋齐两朝,祖冲之对刘宋而言近似于“叛臣”,但是刘裕却没有在意这些细枝末节,而是直接让他继承祖父的官职,以大匠卿的身份为宋国研制、打造各种兵器。也正是因为祖冲之的加入,刘宋才能成功赶在明军进攻之前将第一批船只打造出来,换装于部队之中。事实上,檀道济率领着的,与明军进行摩擦战的水军,正是换装完毕后的那一拨。
只是就算刘宋得到了部分杨吴时代的战船,相比于明军还是差了一筹。而且相比于杨吴,明军对自家技术上的机密隐藏的更好。刘宋的间谍根本就查不到一点消息。而更糟糕的是,谢晦根本无法确定自己手下又有多少人是明军的探子。他甚至都不敢保证明军是否知道自家弄到了杨吴的部分技术——虽然时至今日,这件事情已经瞒不住了。而当一个情报机构已经不能保证自己属下人员的忠诚时,这个情报机构的价值就已经大大下降了。
“道和,我们的钱粮还能支撑多久?”刘裕忽然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算上之前我们从江夏搬运回来的物资,以单独面对明国的袭击作为考虑,应该可以支撑一年。”作为刘宋的大管家,刘穆之对这种问题自然是张口即来,“如果要对周围城池发动进攻,就算目标是孙吴,也可以支持三个月。”
“足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刘裕下达了一个结论,随后再次向刘穆之提问,“粮草的调拨运送做的怎么样了?”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齐国的那两个人如何了?还是没有降伏于我军的打算吗?”
“这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刘穆之道,“算上现在已经加入我军,研究各种兵器的大匠卿,齐国的这三个人是三种不同的态度。”
“祖文远之所以能轻松加入我朝,是因为相比于政务,他个人更喜欢搞历法、天文、术算,无论是那齐国还是我们这里,只要能研究这些,他便满心欢喜。”
“垣敬远之所以不降,是因为无颜以对。先叛国投魏,又离魏归齐,最后因君主猜疑而亡。他觉得自己上一世未能做到克尽其忠,因此便不想投靠我军,只怕重蹈覆辙。”
“王仲宝之所以不降,则是因为个人位高权重,齐国萧道成篡国建齐,他在其中出力颇多。他觉得自己必然会遭清算,因而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