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星轨迹(2 / 2)
虫巢的大脑不是一个,而是根据虫巢不同组织器官,分化出了不同功能的大脑,以及统筹全局的中枢大脑,这样类似集群电脑的工作模式。
只要虫巢需要有什么功能,就会发育出相应的独立大脑来控制,比如附负责虫巢的营养吸收,负责虫巢发育,还有负责虫巢的孵化等等,这些都是底层功能大脑,是具有自我独立运营能力的。
为了统筹整合这些相互独立的功能大脑,虫巢还有一个负责整合的中枢大脑,来协调虫巢总体发育。
一开始李维斯想要直接控制那些复眼器官,但是谁能想到这样每天观看大量的宇宙星系影像,分析它们距离他有多远,适不适合居住,是个无比繁重工作。
于是他便把这些事情一股脑的丢给了虫巢,让虫巢自己发育出了一个专门分析观测的大脑。
经过那些复眼阵列不断搜寻,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距离他最近的星系,才三光年远。
但是十分遗憾,李维斯所在的这可小行星的速度只有几十公里每秒,连光都要跑三年的距离,李维斯的小行星想要到达那个星系,也至少的需要数万年。
这无异又是一段漫长无比的旅程,而且更让人绝望是,那个星系还不在这颗小行星的前进轨迹上,而在这颗小行星的前方最近的星系,则有五十光年。
是继续向前走,还是调头呢?
调头这是个问题,直径上百公里,体积数万的立方千米,质量在上亿吨小行星怎么调头呢?难不成还能给它装个火箭发动机不成?
火箭发动机李维斯是没有的,虫巢更是造不出来这么高科技的东西,不过李维斯还有别的办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初中物理的水平,谁会不知道呢?
在茫茫宇宙,你向前丢一个东西,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你也会跟着后退。
这就是李维斯想到办法,从这小行星上往外丢东西,利用这种反冲作用力来改变小行星的航向。
不过这就需要来几个大家伙,用足够大的力,丢出足够还有足够多,足够重的东西来才能改变这颗小行星的航向。
为此李维斯又在自己基因库里面搜寻起来,找到了一种巨大的,像是马陆一样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知道是宇宙哪个星球上的产物,能长到上百米,头部有着两个枚巨大的牙齿,能够迅速的在土中挖洞。
而这种生物还有一个恶趣味,那就是会吞食他们挖掘的土壤,然后从后部的泄殖腔喷出来,吸引异性交配。
于是这种奇葩生物便成了李维斯改变小行星航迹的首选,这个小行星别的没有,土还是挺多的。
就这样李维斯便将这种生物基因重新修改,并融入了其他生物的基因,让这种生物变成了虫巢一个附属器官。
经过缜密演算,李维斯推导出了合适的修改小行星轨迹的地点,于是虫巢便有铺设了十条管状器官过去,然后让末端发育成了十只巨大的马陆虫。
这些马陆虫依靠与虫巢相连的管状器官提供生命所需,根本不需要进食,于是它们便整天的挖土,吃土,吃成了一个大胖子。
然后抬起巨大屁股,利用体内腔道的强力收缩,将吃下的土高速喷射出来,一点点改变了小行星的轨迹。
经过连续三十年的不懈努力,这颗小行星的总算是划了一个巨大曲线,转向了距离最近的那个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