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别院的发展(中)(1 / 2)
朱友建作为一个穿越者,对于这些情况自然看得也都更清楚、更明白。在大明的这片已经腐烂的土壤上,想干些什么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便自己是皇帝也不例外,该妥协的时候依旧要和那些已经烂到骨子里的人去妥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真正做到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做一个像朱元璋、朱棣那样真正大权独揽的皇帝,那自己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从年龄这点来看,自己其实是比朱元璋和朱棣有优势的。朱元璋跟自己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做和尚要饭呢,朱棣这时候也才还是个没有就国的藩王,他真正展露头角还要到二十岁以后了。
但自己现在恰恰缺的就是时间,陕西的农民起义是已经被平定的差不多了,但谁也无法保证他会不会死灰复燃。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已经开始西迁,准备迁移到宣大一带去,等他在那里站住了脚,随时都可能会背弃与大明的约定,扑上来咬一口(这在历史上是已经被证明了的)。辽东的皇太极现在已经把基本掌握住了后金内部的军政大权,再加上已经征服了朝鲜和辽东各部的蒙古人,只要等他休整完毕,那宁锦一线就又要战火不断了。
还有就是大明内部的天灾人祸,以及腐朽的吏治,这都会慢慢拖垮整个国家的。朱友建心中很清楚,自己真的是等不起啊!但大明现在的状况又不可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像一个久病之人,一下子用猛药,只怕真的就给治死了。唯一合适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来,温水煮青蛙才是最好的办法。
同样的自己若要进行币制改革,也不可能是那么轻松顺利的,肯定是会比之前搞得军改还要困难的,甚至是困难得多。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干了啊,迎难而上方能展显男儿本色,为了重振大明,即便是再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
前世时朱友建的老师长跟他说了一句话,他到现在都牢记在心,并且十分推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这一句话的时刻提醒,朱友建前世今生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的走过来。所以币制改革必须搞,还必须搞好,不然他就不会设置造币厂了。
不过这会儿的造币厂虽说不算是个空壳,但其实也并没有像后世的造币厂一样,开足马力在进行生产。一来以大明现如今的科技条件,是根本造不出什么有高深技术含量的设备的,除非朱友建这货开有金手指,可惜他没有,他也只能做梦想想了。二来他手头上虽说有七百万两白银的结余,这点钱看上去不少,但真的说起来,其实连大明一年的税收都不够。要是用这点钱来进行整个大明的币制改革,那只能说明朱友建脑子被驴给踢了,而且还踢得不轻。
所以现在的造币厂每天所干的事情,主要还是进行设计研究,设计各种金银币的样式,研究金银币的金银含量和材质,为今后的大规模生产储备技术。当然,只是进行纸上操作自然也是不行的,还要培养熟练工人。
因此朱友建特地从银作局调来几个技艺高超的老匠人,与造币厂的骨干结合,众人先小规模的设计铸造了一批金币来练手。朱友建打算用这些金币来奖赏手下的那些立功的人,这算是造币厂的试水之作。不过就连朱友建都没想到的是,这种净重不到三十克的金币,在后世竟然被炒到了每枚高达上千万的价格。
接着造币厂又对市面上较为流行的几种通宝进行了仿制。虽说是仿制,但毕竟是朱友建这个当皇帝的首肯,所以这钱自然是不算假币的。而且造币厂仿制出来的这批通宝,比户部和工部制作的还要精良,任谁拿到看过都是赞不绝口。经过这一系列的试水,也大大提高了造币厂的制作水平,为之后进行银币铸造储备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
虽说这时候的造币厂还没有真正开始制作银币,朱友建心中设想的中央银行更是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但这并不影响别院中的其他的工厂发挥作用。只看每日里从各个工厂的那些烟囱里冒出来的浓厚黑烟,就可以知道,这些厂子可都是开足了马力在进行生产的。现在从别院每天拉出去的马车,已经多达上千辆,就这还不够用,高起潜已经几次打报告请求增加马车的数量了。搞得朱友建都想不顾一切把蒸汽机和火车给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