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调兵平叛(1 / 2)
(感谢米妮妠大大的月票,也感谢大大一直以来的推荐票支持!)
朱友建看完战报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调边军平叛,自己要是指望着内地的这些个卫所的兵马能够去平叛,那除非是把孙传庭手下的陕西兵调来。不然,就直隶附近这些的卫所兵马,拉上去也只能是去给人家送菜。
千万别小看这些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他们虽说完全没有经过训练,对于排兵布阵什么的完全不懂,但好歹是已经见过血了,知道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虽说他们打过的这些仗甚至还比不过演练什么的),但比起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卫所兵,还是要强上一些的。就算是一打二,估计官兵们也未必会是他们的对手。
对于大明自开国以来设置的这些卫所和九边的兵马,朱友建也是做过功课的,这毕竟是自己要掏钱养着的啊。所以尽管说朱友建还没摸清他们的底细,但大致情况还是了解的。最少一共有多少卫所,每卫该有多少兵马,他还是知道的。
内地承平日久,各个卫所的兵马刨去被吃空饷的不说,剩下的许多也都是老弱,到了关键时刻是根本都不顶用的。既然是这样,那自然就得指望边军了,他们好歹是常年镇守边关,战斗力相对来说会好一些。
当然,如果朱友建愿意调动辽东的兵马,那完全没得说,就这么点农民军,根本不在那些与八旗兵打过血战的精兵话下。
不过朱友建从一开始就将辽东兵排除在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不会下令让袁崇焕带兵入关的。这并不是担心他们立功,而是害怕这边一调兵入关,皇太极就会像闻到了腥味的鲨鱼一般,立刻挥兵扑上来。那样的话,辽东将士们这两年用性命守住的宁锦一线的城池就全都得又丢掉。
既然如此,那除去辽东的兵马,离得近又能用得上的边军也就只剩下在京师北边的大宁、万全两个都指挥司了,他们那里倒是可以抽调出不少兵马。
不过这两个地方的兵马情况到底如何,究竟顶不顶用,在朱友建的心里也是没有底的。而孙承宗这几年身居辽东前线,历经多次大小战役,虽说大宁和万全两个都司不归他管,但比起朱友建来说,他还是更了解情况,更有发言权的。
“回皇上,臣以为辽东兵马虽精锐,但远水难解近渴,况且近来建虏击败了蒙古多罗特部,收其部众,又与哈喇慎部结为同盟,察哈尔蒙古在辽东的势力已经是被建虏一扫而空。他们这时候兵锋正盛,虽说未必会直扑宁锦一线,但虎视眈眈之下,袁崇焕那里压力必然不小,故而辽东兵马不能轻动。要动,臣以为还是得从大宁、万全两个都司调兵。”果然,孙承宗走的也是这步棋。
“孙师,这二处兵马尚且肩负防备蒙古人的重任,若是骤然从中抽调,难保不会出什么问题啊。”朱友建这话说得就很有水平了,大宁、万全是沿长城一线设置的指挥司,主要精力就是为了防备北方的蒙古,现在就这么贸然抽调兵马,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
其实在场的众人心里都很清楚:自明朝中期以后,许多蒙古的小部落都开始依附在大明的羽翼下生存,就在长城之外的沿线一带扎根,他们接受朝廷的册封,听从调遣,也可以算是大明对北方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反倒是这两个指挥司没什么事情了,尤其是大宁卫,自从治所迁到保定之后,它在长城以北的所有卫所已全部被废除,哪里还能跟洪武、永乐之时相比。
朱友建一方面是对于这样的兵马不放心,另一方面则是想让孙承宗给自己交底,最好能再多找两支可用的兵马出来。
“回皇上,长城沿线的兵马自是不能轻动的,但除去昌平、宣府一线,尚且还有怀来、延庆、顺义、通州几处卫所,若是再加上保定、真定、河间几处的兵马,臣算了算足以能够凑出三万大军。到时候可以再令山东、山西、河南三处出兵压上,如此一来顺德府的那万余乱匪也就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