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凤翔(乙)(2 / 2)
涧石本是才思敏捷、走笔如飞,此时却心事重重、下笔屡错。郭子仪取过他艰难写就的信笺,在火把下看了两眼,也无心思删改润色,便命信使火速送到李抱玉营中。
翌日,李抱玉一万大军渡过浐水,与郭子仪会师。他在行进途中擒住了偶耕、牧笛、昆仑奴,仍是打定主意,要将他们献与骆奉先发落,因此皆囚在军中。昆仑奴眼尖,在囚车里认出对面军阵之中的郭子仪和陆涧石,张口大叫起来。
涧石听到呼声,看到他们,便向郭子仪求情,请他出面解救自己的好友。郭子仪为之说情,李抱玉见郭子仪身领重任、手握重兵,不敢不卖他个面子,这才放了偶耕三人,任他们与涧石相会。
郭子仪与李抱玉闲谈几句,忽而北面马蹄急促,朝廷信使飞奔而来。信使气未喘匀,便急匆匆禀报:“大事不好。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又诱引吐蕃大酋结息、赞摩、尚悉东赞,举兵二十万大举犯境,京师再度告急!”
李抱玉闻言大惊,说道:“长安南面的数万吐蕃兵马尚且难以抵御,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军马大举进犯,我等兵力不足,不如退到浐水东岸去吧。”郭子仪道:“关内许多藩镇,若是一同起兵勤王,合计也有数万兵力,未必不能抗衡吐蕃、回纥二十万大军。”那信使说道:“郭令公所言极是。皇帝已下诏书,令诸镇兵马严守关内诸郡,合力杀敌。郭令公、李大人也在征调之列。”
信使取出朝廷文书,当众宣读。根据皇帝调遣,郭子仪屯兵泾阳,距长安最近,乃是朝廷最后的屏障;李抱玉与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马璘军马会合,向西进发,驰援凤翔。凤翔乃是长安西面的重镇,先帝肃宗在位时,将其称作“西京”,与长安东西相应。
信使读罢文书,擦去额上汗水,说道:“西面战事吃紧,丰王李珙却是个吃里爬外的东西。他混在吐蕃军中,为他们讲述我大唐的山川形势、城防守备,帮他们围攻凤翔,惟愿敌人赢、我们输。”
涧石一听到凤翔,顿时心惊:“丰王在凤翔,南浦云自然也在凤翔,屿蘅十有八九便在凤翔。更何况,黄四叔说我的父亲、叔叔都被押往凤翔,充作军中仆役。我若不去凤翔,怎能甘心?”他正在想心事,郭子仪说道:“圣命不可违背,只是眼前尚有数万劲敌,盘桓在长安城南,实为大患。我与李大人合力剿灭,自当速速就位!”信使当面作揖,急急转回长安。
郭子仪、李抱玉兵合一处,有两万之众。而吐蕃小相勃突尼虽死,吐蕃大军另有将领,他们浩浩荡荡与郭、李对峙,人数上仍占上风。
郭子仪因与涧石、偶耕等人商量,询问计策。偶耕不懂战事,无从置喙;牧笛乃是节帅之后,略通一二,皱眉说道:“以二万对他数万,还要速战速决,着实困难。”
涧石寻思半晌,说道:“吐蕃兵人数众多,然而郭令公声威雄壮,气势上并不输给他们。我们大声鼓噪,多设疑兵,吐蕃军定然不攻自破、望风而逃。”
郭子仪听从其计,便建议大军西进,与吐蕃兵正面相拒。李抱玉亲附骆奉先,却知在统兵打仗方面,皇帝倚重的人却是郭子仪,对郭子仪存有几分敬畏,并不与他执拗。“等打退吐蕃,回到长安,老子再在骆大人面前挑唆几句,叫你这老骨头不得好死。”李抱玉如是作想。
两万唐兵、数万吐蕃兵在长安城南对峙。唐军阵前,“郭”字帅旗高举,便让吐蕃兵心生畏惧,不敢贸然出击。涧石再次献计:“我们只顾大张声势,白天锣鼓齐鸣,晚上放火烧山,不出三日,吐蕃必然疲敝。”
郭子仪采纳涧石的计策,三日三夜,锣鼓、火光不绝。吐蕃军马大为惊恐,以为唐朝天下兵马从四面八方云集,吓得连夜撤逃,去往凤翔与大军会合。
李抱玉本来甚是忐忑,见涧石颇有谋略,便相信了此前殷仲卿的夸赞之辞。郭子仪对涧石、偶耕等人赞赏有加,带他们来见李抱玉,当面又是一番美言。郭子仪又道:“长安南面的吐蕃兵马已经清除,你我身负君命,敢不尽心尽力?兵贵神速,老朽自当前往泾阳,还请李大人火速驰援凤翔。”这是皇帝的旨意,从郭子仪口中说出,李抱玉绝无胆量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