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铜雀诗会(2 / 2)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文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同情。铜雀台上,一片唏嘘之声。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是啊,在人生最美丽最有光彩的年华,文姬被掳掠到匈奴,回来时已是中年。有十二年在那种恶劣的地方,过着悲苦的生活。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
文姬归汉,最为快乐的返回时候,也孕育着最为痛苦的分别时刻——与两个儿子的生离死别,在文姬心头印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阴影。
文姬背诵结束,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在铜雀台上响起。
曹公走过来,握住文姬的手,说:“文姬是我中华儿女的骄傲,是中原大地女中豪杰!她的才华将永远流芳百世。下面,我们特意请来了乐师和舞女,将《胡笳十八拍》编成了歌舞,现场表演。”
“哗………。”大家一片鼓掌。
只见手执胡笳,古琴,琵琶等各种乐器的琴师十余人,走到铜雀台一隅坐定。舞女十数人,穿着红绿蓝紫各色纱裙,翩翩然飘至台上。
乐曲响起,舞者翩跹。
之后,又有诸多文人,登台朗诵了自己的诗词歌赋。
诗会结束后,曹操十分高兴,在孔雀台上宴请大家。
曹操特意让文姬和董祀坐在自己身旁,显示文姬是最尊贵的客人,是水平最高的文人。
文姬看到曹公如此器重自己,反而有些不安。可是当着众人的面,她又无法推辞。
众人看到曹公如此推崇文姬,也都对她十分尊重。举杯敬酒者络绎不绝。文姬和董祀一一客气地回应。
自此,蔡文姬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一时间在中原地带声名鹊起。凡着名文人在一起畅谈,蔡文姬必定是大家的话题之一。
九月的一天,碧空万里,秋和日艳,桂花飘香,翠竹临风,流水潺潺。铜雀台西园的金凤台,高朋满坐。
公元216年,蔡文姬夫妻再次受曹丕、曹植所邀,登临孔雀台的西园。应邀的还有丁廙、丁廙妻、杨修、陈林、阮瑀、刘劭等一批文人。
当时,以曹操,曹丕,曹植等为首的一批文人,人称“建安文学”的代表,以诗词歌赋享誉当时的文坛。他们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在全国文人中引起轰动效应。
蔡文姬风采翩翩,仪容高雅,隽秀洒脱,她一出现在孔雀台上,顿时光采照人,博得了一片震耳欲聋的掌声。一旁的董祀成为默默无语的小配角。
文姬魅力势不可挡。董祀在心中默默地想:娶妻当如蔡文姬,我今生夫复何求?
建安才子们之所以把蔡文姬请来,是因为才子们今天的议事主题就是是蔡文姬。大家经过商议,决定每人以蔡文姬为主题写一篇赋。东汉时延续着一个习俗,文人墨客集会,都要命题作赋(以人、景或事)。凡到场者,要完成一篇赋方能交卷。
蔡琰的聪明才智,儿时的佳话,匈奴生涯的史诗,《胡笳十八拍》的绝唱,都对文人们产生了极大的震憾。这便应运而生了一批《蔡伯喈女赋》,记述了蔡文姬波澜壮阔的人生,
其中最着名的,即丁廙所做的赋中写道:“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曜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赋中描写了蔡琰的雍容华贵外貌,人到中年的遗憾,以及今后幸福晚年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