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帝归许都(1 / 2)
为迎接汉献帝,曹操命人在许都(许昌)修建了皇宫。因为时间紧迫,一开始不可能修得如同长安或者旧时洛阳的皇城那么雄伟,而是逐渐修葺完工的。城墙是夯土城墙,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并在城门上建有城楼在许都的宫城其实是有三重城垣,分别为郭城、内城和宫城,这和长安、洛阳等古都的制式是一样。北城墙上还建有高昌、建城两观(观:木质结构阁楼)非常的华丽。
献帝入驻的时候,曹操与手下文武为他举行了迎接仪式。
董祀欲郭嘉跟在一帮文臣武将后面,参加了这次仪式。
董祀很想再看看汉献帝刘协的样子。当初在长安董卓当政时,董祀曾见过在董卓威严下战战兢兢的9岁小皇帝。如今几年过去,小皇帝已经成了15岁的少年,该比当时又聪慧了许多吧。
董祀想想,刘协其实也挺可怜。出生在皇宫里虽然身份尊贵,但生于多灾多难的乱世,虽然贵为天子,也不得不任人摆布。
九月某天,晴空万里,最是秋高气爽的日子。颠沛流离一年多,在洛阳如同乞丐似的居住于废墟皇城里的汉献帝及其后宫和官宦数十人,终于住进了曹操为他们安排好的许都。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曹操特意在许都召开了欢迎献帝的仪式。
仪式开始。献帝刘协先率领文武百官先到“毓秀台”祭天。
古时候,每逢重大节日等,皇帝都要率领下属祭天。以示自己是“天之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替天行道”。
许都这个供天子祭天的圜丘名为“毓秀台”,高六丈余、方圆两亩,气势颇为宏大。而长安城的祭天圜丘不过“高两丈,周回百二十步”。相比之下许都的高得多,更有威严。
董祀问郭嘉:“不是冬至祭天吗?今日还未到冬至呢。”
郭嘉答:“因为献帝迁来,皇宫落成。主公说不如提前举行祭天仪式,与献帝的迁都同时进行。”
“哦。”董祀想,现在开始曹操确实支配皇上了。虽然“令诸侯”还未必能够实行。但“挟天子”确实千真万确了。
在一片礼乐声中,汉献帝终于出场了。这位多灾多难的小皇帝,身着青红两色袍子。朱红衣领下的青色外袍手臂两端绣着黄色飞龙,内衣则是红黄两色,复杂的飘带滚着绿色的裹边。这身服饰既显出皇帝的威严,又看出与众不同的奢华高贵。他头戴皇帝珠帘冠冕,面容白皙清秀,忧郁的眼神中露出睿智的神态。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他缓缓登上了那座“毓秀”高台。
董祀看到,如今的刘协虽然只有15岁,却有着同龄人不曾有的那种沉着冷静。
“贤弟,你观这位献帝如何?”董祀问身边的郭嘉。
郭嘉回道:“刘协一看就是个聪明人。他如果生在寻常人家,或许可以有很多才能得到发挥。但他生在帝王之家,且还是这种最不堪的时候。真是可惜了。”
“嗯。兄长言之有理。”董祀补充道:“据说,当年董卓进驻长安,百官簇拥着少帝和刘协逃跑。被董卓追上后,少帝吓得面如土色不敢言语。而刘协却不畏董卓,大声呵斥他跪拜少帝。”
郭嘉说:“是啊,如果不是生在乱世,刘协可能是一位开明的好皇帝。”
拜谒苍天后,曹操与手下陪同献帝登上了他的议事大厅——承光殿。这里因为仓促修建,虽然不如长安和洛阳的大气,但也足够彰显皇帝的威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