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归国(2 / 2)
突然听到郑忽夸赞自己,公子汲有些疑『惑』:“子忽何出此言?”
“吾尝闻卫地多君子,今见汲子,可知此言不虚!”
郑忽本意是想客套一番,和公子汲说说话,排遣一下行军途中的无聊,没想公子汲会这么问,便随便应了一句。
公子汲听到郑忽对自己如此推崇,面有喜『色』,道:“子忽谬赞!汲愧不敢当!”
看着面带笑容的公子汲,郑忽心中开始对“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这句话更为信同。
像公子汲这样的守礼君子都不可避免的因名声和别人的夸奖而喜形于『色』,更何况其他人呢?
在郑忽的有意称赞下,公子汲的话也多了起来,两人开始天南地北的胡侃,郑忽作为一个曾经生活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写手,自然比公子汲的见识更广,常常一句话就让公子汲惊为天人。
看着每每因自己的奇谈怪论搞的惊叹不已的公子汲,郑忽第一次发现,原来君子也有这么人『性』化的一面。
想想在齐国与公子汲相处的这段时间,公子汲给郑忽的印象是话不多但对每个人都极为有礼,对礼的偏执程度近似于子路的“君子死而冠不免!”
加上历史上公子汲的愚孝行象。于是,在郑忽的脑海中,公子汲便成了守礼、刻板、不知变通,类似于后世电视剧中的腐儒形象,谁让电视剧中腐儒都被冠以君子的称号呢?
“电视剧害死人!”
这也难怪郑忽在心中吐槽,实在是春秋时期的君子和后世儒家文化下的君子,标准是不同的。
在春秋时期,君子一般来说指的是那些有文化,接受过良好教育,能够在待人接物上符合礼的规范的人,当然这些人,一般都是统治阶级。
因为当时文化的传承是靠家传或者国家指定的官办机构,而这些能够接受文化传承的人无一不是贵族。泥腿子连学习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有文化,与之相对的是很多贵族家学源远流长,甚至很多都能追溯到上古。这就造成了君子一词仅能用来称呼贵族。
后来,随着孔子开坛讲学,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很多草根通过学习,有了文化之后,开始在各个国家出仕,君子的概念便不再仅限于贵族。
再之后,儒学成为正统之后,拼命排挤打压其他学派,君子就成了儒者的代名词,此时,君子的道德内涵开始逐渐取代社会地位内涵。
又随者儒学的僵化,君子最终成了郑忽前世在电视剧所看到的要么是固执呆板、没什么能耐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鸭子嘴硬形象,要么是道貌岸然却心怀不轨的伪君子形象。
总之,君子一词算是彻底被儒家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