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姬昌去世(2 / 2)
当然,苏垸没有流露出自己想当女皇的意思,其实他心里明白,西伯候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在加上姜子牙经常在他耳边扇阴风点鬼火,姬昌应该有所察觉。但他就是不说,把这个怀疑烂在自己的肚子里,也是苏垸敬佩的原因。
周武王姬发有成为帝王的可能,却没有成为帝王的素质。
一个帝王应该时时刻刻存在着浓厚的危机意识,他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他的要不断地琢磨前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
这才是成功皇帝必须具备的品质,中国历史上四个最有名最伟大的皇帝,汉武大帝刘彻、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嬴政、战争大帝成吉思汗都有卓越的功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而周朝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疯和尚苏垸认为,只有他才能胜任皇帝的位置,但苏垸不想长期占有下去,他准备学习武则天,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退位让权,好好享受,也不枉自己穿越来商代一回。
西伯候姬昌的葬礼在西岐城隆重举办,全城上下一片悲哀,许多百姓甚至跪在王宫不愿意离开,切夜为西伯候守灵,夜半时分,天气寒冷,没有一个人离开。苏垸命令士兵送去棉衣御寒,还准备了热汤饭菜,却没有一个人去动它。
民心所向,民心所动,民心是最强大的基础,姬昌懂得利用民心,奋发图强,而黎民百姓也知道回报,这就是君与民的关系。历史上,唐太宗对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明了,水可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看到了君臣、君民一体的重要性,姬昌也看到了,所以得到民众的认可与热爱。
苏垸在整个葬礼过程中都没有说一句话,他注意观察每个文武大臣的表情。虽然现在的君王是姬发,但有西伯候在,谁也不敢有什么说法。
因为姬昌就好像定海神针,牢固地坚守着西岐城的根基。现在这根定海神针倒下了,就少了许多拘谨,有些人会跳出来,因为姬发没有什么太多的能力,构不能太大的威胁,那么目标肯定是他苏垸了。
姬昌的十个儿子中,五子姬蔡叔因为谋反被姬发处死,三子管叔鲜隐而不发,却心怀叵测,其他人呢,都不是消停的主。稍有风吹草动,他们的脚跟会站在那里,谁也猜不出来。
太姒夫人表面上对苏妲己很是尊敬,心里一直有怀疑,苏垸想替代姬发当女皇,苏垸也不知道她的这个想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不得不防。
还有就是姜子牙,西伯候去世了,姜子牙名义上是准备对姬昌最后留下的《周易》进行整理,但不会用多长时间。那么以后呢,姜尚身体很好,也确实有些才华,不会甘心寂寞。他现在与太姒夫人走的很近,也是苏垸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