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利可图(1 / 2)
通过之前沙益一事,长公主已经看出,宋宁其实并不擅长权谋争斗。之前他之所以能崛起于春湖,并割据东南,只是时势造英雄,借天下大乱之机,侥幸成事而已——应该说这其中多少有几分运气的成分在里头。
但要说到真实的水平,长公主觉得宋宁并不高。他毕竟只是平民出身,对于国家大事,治理地方等并不擅长。所以,她不信宋宁在治理百越、化解汉越矛盾这种更加高端困难的问题上,能有什么更好的建言和对策。
长公主的判断并没有错。宋宁的真实水平的确不高,至少和她这种从小在皇宫长大,又天资聪颖的变态相比,肯定有所不如。但她不知道宋宁来自后世,他有超越当世所有人上千年的知识,有后世数之不尽的政治家、权谋家在解决民族矛盾方面的经验总结,还有不少化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争端的成功范例,所以,她注定要被打脸了。
宋宁笑道:“办法当然是有的。”
长公主如何肯信,只当他是在自夸:“愿闻高见。”
宋宁道:“百越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有三个难点:一是语言风俗不同,二是经济文化落后,三是地理环境恶劣。信仰风俗、语言习惯不同,便难以相互交流融合。经济文化落后,周边环境恶劣,加之汉人太少,朝廷便难以在这里实现稳定的统治和有效的治理。想要解决百越问题,也当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长公主听了不置可否,宋宁分析得还算不错,不过指出问题不难,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只听宋宁继续道:“一是融合,或者说同化。帝国现今之疆域比之先祖之时已扩大数十倍,换言之,帝国现今许多地方以前并非我汉人所有,而是其他民族居住的领地。然而,现在这些地方却已全部变成我们的了,其他民族安在?这便是不同的民族间相互同化融合的结果。”
同化么?虽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但长公主何等聪慧,立刻便秒懂了它的意思。还别说,还真挺形象的。宋宁的意思长公主明白,就是把越人也像以前的那些异族一样同化掉,关键是如何同化?
“要做到民族之间彼此融合,首先要想办法增加山南的汉人人口。其次要通婚,可鼓励汉人娶越女为妻或纳之为妾,数额不加限制,一人可纳多名,所生儿女一律为汉民,并分与土地。汉人女子嫁给越人则没有相应待遇。如此一来,时日一长山南越人的数量必然越来越少,而汉民则会越来越多。不出数代,汉人在山南的统治便可稳固。”
呃,还可以这样?虽然长公主觉得宋宁这个想法有些过于理想化,中间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实现起来并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但她却不得不承认,此法新颖出奇,是她之前从未想到过的。若操作得当,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
恩对方在政治权谋方面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却敢想人之不敢想,思路大胆清奇,常有奇思妙想。长公主看着侃侃而谈的宋宁,一双美眸亮晶晶的,眼中不由发出一丝异彩。
“再有,要建立学院,全面推行汉字、汉学。允许越人子女免费上学,最好再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越人子女进入学院,接受我汉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从小给他们灌输我们的理念。数代之后,语言文字不通的问题便可以解决了。当然,这个需要平定山南之后,不断改善民众生活,花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功方可达成。相对这个来说,解决沙益之乱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是发展。融合、同化只是手段和目的,而发展是前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帝国数百年来治理山南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是借沙氏之力间接统治,实际上只是占了一个虚名而已,真正统治山南的是沙氏。”
“这样导致的恶果是帝国始终难以同化百越,彻底掌控山南,而沙氏趁机坐大,盘踞山南数百年,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成为吸附在山南及山南民众身上的一颗毒瘤。不仅百越之民深受其害,山南的汉人同样受沙氏盘剥,苦不堪言。”
宋宁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可谓直指帝国统治山南之弊端。长公主本能得想要辩解,却发现自己根本无从反驳,只得为皇室以及朝廷的行为勉强遮羞道:“朝廷也是没有办法。不依靠沙氏,帝国更难以统治山南和百越。”
宋宁并没有反驳,反而认同她的观点道:“不错,山南偏远穷困,百越之民又不服王化,帝国若直接统治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反而不如由沙氏统治,实行羁縻之策来得省心。这固然不错,但却并非长久之计。”
长公主现在已完全被宋宁的话吸引住了,心中再无半点轻视,闻言不由急切地道:“难道你有更好的办法?”
宋宁道:“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发展了。事实上,一切的问题,不论是山南和百越的民族对立,还是如今帝国的农民造反、西北边陲的黑鹰动乱以及北方草原的年年入侵,说到底其核心都是发展的问题。”
“一个国家想要富裕强盛,想要长治久安,首先就要发展,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试想,若帝国的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何必冒着杀头的危险,聚众谋反?若北方草原的胡虏家中有粮,部落无缺,又何必冒险寇边,与帝国死战?”
“都说北方异族好战,可这世上就没有哪个民族天生喜欢战争。人,都是惜命的,若有好日子可过,谁愿意天天把头别在裤腰带上生活?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帝国内地后,一旦生活安定,日子富足,很快便会丢下武器,离开战马,和汉人百姓一起辛勤劳作,归于王化。”
“由此可见,只要地方发展起来,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便是如此。”
长公主苦笑道:“话是如此,可谈何容易?世间君主,历代先贤,谁不希望百姓衣食无忧,耕有田、住有居,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四海安乐,天下太平?数千年来,不知多少明君贤臣,仁人志士,在为建立这天下为公、人人富足的大同世界而努力奋斗,可这是古之圣王也无法做到的事情,更何况是其他人?”
古之圣王,那还在茹毛饮血,当然做不到。宋宁心中腹诽。不过,古时候无法做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到,至少宋宁就知道,后世的社会虽然仍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人有饭吃,家家有衣穿的理想却是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