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损人不利己(1 / 2)
“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让王建斌大呼过瘾的事情来了,他韬光养晦两年之后,终于以有心算无心成功的把魔主的分身给坑了。
看着魔主一脸错愕的倒在房子里后,王建斌笑的非常开心。
这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排位勋章所带来的能力——损人不利己。
早在王建斌成为黑铁段位后,早在他收获第一枚排位勋章的时候,他就一直在为了应对魔主分身而努力的充实自己。
排位勋章的样子挺古怪的,八边形的框架内里面全是麻点,最中间还有一个笑的很开心的玩偶,也不知具体有什么用意,王建斌一晋升黑铁,它就被紧紧的镶嵌在王建斌的右手手心里,正好和左手的沙包印记相呼应。
当时勋章带来的能力及其普通,只能够暂时提高王建斌的移动速度,为了获得心仪的勋章能力,王建斌曾经连续一年时间故意卡在黑铁段位,他疯狂的参加排位比赛,一旦胜点足够就去刷新勋章的能力。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的让损人不利己这个能力悄然现世。
“损人不利己(一级):损人不利己只能在对决类的比赛中释放,激活后可以同时降低自身和对手的职业阶级。
技能释放后,有80%的几率降低自身三个职业阶级,有15%的几率降低二阶,有5%的几率降低自身一个职业阶级;
技能释放后,有85%的几率降低目标一个职业阶级,有10%的几率降低二阶,有4%的几率降低目标三个职业阶级;有1%的几率降低目标四个职业阶级。
技能生效前有一次重新激活的机会,二次触发后的概率会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增加。
损人不利己技能的优先等级非常高,除非排位勋章自带能力,其它所有职业自带的天赋能力都无法将其压制。技能一旦发动,其效果将会一直持续本局比赛,职业阶级降低以后,职业的天赋能力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百多个日夜的不断努力,最终只有这个技能最让王建斌心动,可以说损人不利己就是专门为魔主分身准备的。
技能的属性非常简单,就是在降低自身的同时拉低对方的职业阶级,如果对方是大夫职业,降低一阶后就变成了书生职业了,要知道魔主不惜消耗10%的灵魂能量让分身进入房子世界里,它一开始选择的出生身份绝对会很高,魔主分身根本就不会去关注书生甚至农民职业,跟别说是了解和熟悉掌握他们的天赋能力了。
这种情况下,在碰到魔主分身之后,直接发动损人不利己的能力,把双方拉到同一起跑线上,在自己熟悉的战场上打击敌人,岂不得心应手乎?
至于触发的几率问题,这个也比较容易解决。一来有重新激活的机会,王建斌偷偷做过试验,技能效果只会比前一次的要好,而不会变的更差,属于稳健增长型;二来在排位等级提高之后就可以再次提升技能等级,能够增加触发的几率,足以改变双方的职业阶级了。
其实,早在进入房子世界了解到魔主分身存在的消息以后,王建斌就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应对,可是一连几年时间里他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才有了之前待在省城里积累沙包印记的行为,才有了那避而不战、追求稳健的念头。
没办法,房子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大夫职业包括以上的所有职业的天赋能力,对于士、农、工、商职业者的压制太过厉害了。
在初始阶段就被远远抛在后面的王建斌,如果还是依葫芦画瓢一直按部就班的晋升职业等级,那他永远也比不上魔主分身,永远会处于被动状态,永远没有胜利的希望。
因此,残酷的现实逼迫着王建斌必须另辟门径,他只能努力的去寻找一种可以完全针对于参赛选手的能力,哪怕为此牺牲的再多也毫不在乎。
终于,排位形式的跳房子比赛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排位勋章所带的能力,并且还能够消耗胜点刷新技能,这种特性让王建斌看见了胜利的希望,从那之后他就将获取心仪技能放在了首位,甚至就连晋升职业阶级的速度都被暂缓了。
对此,王建斌看的很清楚,很显然他的职业阶级越接近顶层,碰到魔主分身的几率也就越大,因此,在没有丝毫把握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才是硬道理。
庆幸的是王建斌的努力没有白费,损人不利己技能像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他的人生,让整个世界都变得鲜活起来,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从此一路突飞猛进,无论是排位等级还是职业阶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还好没有存在侥幸心理,否则绝对会吃一大亏。”
王建斌躺在出租院的葡萄架下,手里摇着蒲扇很是庆幸的自言自语。
当时已经晋升成了诸侯职业,可是任务完成的提示音并没有响起,很显然,这和王建斌之前的猜测一模一样,他必须将之升到30级满才行。
“反哺精英:16岁。”
“当前职业:诸侯。”
“职业等级:一级。”
“当前经验:0。”
“沙包印记:7621个。”
“天赋能力:沙场点兵、违令者斩、国运护体、分封而治、王命难为、征将在外。”
“沙场点兵(一级):在进行对战类比赛时,有50%的概率让低于自身阶级的职业者听命于己,可以命令其立刻结束比赛;在进行任何多人比赛时,遭受到房子攻击后,有50%的几率让低于自身阶级的职业者承受此次伤害。”
“违令者斩(一级):当沙场点兵触发失败后,则会激活违令者斩,100%增加沙场点兵的触发几率,有60%的几率使其重新开始比赛,有30%的几率直接将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