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释疑(2 / 2)
“现在,就开始精炼吧——”刘备说了一句,就把手里的粗盐洒在水桶里,看到它们很快就溶解到热水之中,里面的清水也变得有些浑浊起来。
随后,他们就从麻袋里捧出一捧捧粗盐,撒到水里,甚至还拿出一根木棍,不停的搅拌,加快它们的溶解。
最后,刘备看到里面的热水越来越浑浊,甚至都看不到桶底了,就止住他们三人,道:“暂时就这样吧……”虽然还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达到饱和,但在此时,也并不需要非得如此,有个差不多就行了。
接下来,他就把铺满了麻布和木炭的箅子放在铜锅上,小心翼翼的提着水桶,把里面的盐水溶液倒在上面。
等到水桶见底,箅子上面那层洁白的麻布就有些发黄了,上面沾着一层湿漉漉的泥沙。
移开箅子一看,铜锅里面的盐水果然清澈里起来,也不知道是那些木炭的作用,还是上下六层麻布发挥了过滤作用,反正不管怎样,刘备此时搞出来的过滤器应该算是合格了。
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河东解县制作池盐了,之所以没有把晒盐之法应用的沿海一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建造盐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古代,普通官员在某一个地方,是有一定任期的,要想建造盐田,首先就要消耗官员自己的政治资源,把本地各阶层的关系调整好,然后才能正式开工。
只是,可能还没等你完工,就要调到其他地方了,而自己的辛苦却只能白白成为下一任的政绩,恐怕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第二,建造盐田具有很大的风险,沿海地区多发台风,到时候随便来个暴雨,就有可能把你辛苦建造的盐田彻底毁掉,你的政绩也就可能变成政敌攻击的突破口。
正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在如此官-场的洗礼下,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实事了。
第三,煮盐法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在汉武帝的时期,实现了盐铁专卖,但在其他时代,比如东汉时期,官-府就没有禁止私盐生产。
而且,无论什么时代,私盐贩子都是无法禁止的,对于他们来说,煮盐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本小利厚,转移方便,只要在海边随便弄一口锅,就可以开工生产了。
就算被人发现了也没关系,随时可以跑路,要是建造盐田就比较麻烦,前期消耗不说,要是被人查到了,那可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啦!
因此,在整个封-建时期,中国沿海一直在使用煮盐法制造海盐,哪怕在内陆地区,早就已经有了晒盐之法,也没有人愿意去做。
之所以解释那么多,我其实只想说,古人之所以没有在沿海一带发展出晒盐法,并不是因为他们愚笨,而是真的没有那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