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西域杂胡(1 / 1)
第159章:西域杂胡
“嗯,御史大夫言之有理,不知众位爱卿以为如何?”二世扶苏端坐高位,冠冕朝服,神色如常,目光炯炯,扫视朝堂,轻启尊口道:“既然众卿已无异议,那么朕就准奏了。传朕诏命,自今日起,大漠南北统一归属安北都护府管辖,于匈奴故地之茏城筑就大将军府,常驻精兵十万震慑草原,由中军主将王离为首任都护府大将军,副将章邯率部驻守河套。至于西路之四十万大军,当继续西进,争取在冬季来临前将整个西域全部收归我大秦版图!”
二世扶苏话音一落,殿中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仿佛所有人都停止了呼吸一般,原来是震惊所致。待二世扶苏扫视殿内众臣,却见文武百官们突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禁眉头一皱,计上心头,随即又道:“朕宣布此次出兵北伐圆满结束,虽未有众多斩获,然使命已达,朕心甚慰,故擢升有功将士,获军功授爵,赐广厦美宅、宫女万千、钱粮金帛,令其凯旋而归。众将士宜传之为佳话,流芳百世,岂不美哉?若众卿无异议,那就立即执行。散朝!”
“皇上圣明!大秦万年!皇上万年!”众文武百官门听得眉飞色舞,激动不已,还未等皇帝老子起身离开龙椅宝座,便纷纷拜伏于地,三跪九叩,歌功颂德,让扶苏觉得大为满意。
在文武百官们的跪拜恭送之唱和中,二世扶苏气宇轩昂地领着左右皇后、公子公主一起大袖飘飘而去,边走边笑道:“既然匈奴怯战远遁,那就应该把西域让出来归我大秦,也免得西域百姓枉遭无妄刀兵之苦,否则我大军一到,攻城略地,到时就由不得匈奴人了,哈哈。”
“皇上,漠北战事已毕,恰逢秋去冬来,不宜劳师远征,您还要出兵?”右皇后淳于钰偷眼瞅瞅左皇后李贤,见其若无其事,便试探性地小声问道:“嫣然姐姐,咱们夫君还要……”
左皇后李贤突然顿了一顿,伸手挽住了二世扶苏的左膀,满脸献媚道:“嗯皇上!钰儿妹妹正担心您只顾着派兵打仗却又要疏离我们了,呜呜。”说罢后,瞟了一眼淳于钰,似笑非笑道:“好妹妹,这打仗都是将军们的事,不如过来与姐姐一起陪陪夫君说话呗。”
“嗯,妹妹听姐姐的,嘻嘻。”话音一落,这左右皇后便唧唧咋咋聊到一块去了,倒是把二世扶苏晾到一边,不置可否地瞅了瞅跟在身后的公子、公主,脸色一肃,沉声问道:“征西大将军韩信那边可有边关奏报?为何几天过去也没个消息?如此看来,朕还得分身前往。”
“皇兄且慢,臣等窃以为韩大将军熟谙兵法,机智过人且自有分寸,皇兄不必为此伤神。”话音一落,彼此点头道:“皇兄若不放心,臣等愿意代皇兄前往查探,料他韩信不敢起二心。”
“嗯,也罢。既然如此,那朕准了。”二世复苏点头沉声道:“此事务必要隐秘而行才好,尔等小心就是了,但绝不许干涉军中事务,否则一旦出了什么差池,那可是要按军法从事的!”
“哦,知道了。谢过皇兄,臣弟/臣妹去也。皇兄和二位皇嫂多保重。”话音一落,二人心念一动,运转玄功,浑身泛起一道豪光后就立马凭空消失,再次出现时已在咸阳郊外十里亭,顿时高兴不已,心想自己虽非孩童,然好奇心不泯,好久未出远门,赶紧隐身而去玩吧。
西域是一个地理名词。在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泛指秦国以西的边塞之地,至于远近距离和大小范围并没有详细记载,史书上只提到过老子出函谷涉流沙西去化胡而已。实际上远在西周初期的穆天子西征时,周穆王就在一干将领和侍卫的随同下驾车西巡到昆仑山见过西王母,用中原出产的丝绸换取了西王母部落出产的貂皮,象征性地开启了古代“丝绸之路”。据说,在西王母的“禺支”月氏部落逗留期间,周穆王率众游览了昆仑山一带,并在西王母的陪同下继续向西北远行翻越雪山,直达西海之滨,最远处甚至还到过吉尔吉斯大草原。不过,这只是少部分学者的推测而已,因为当时西域绿洲的城郭诸国多为操印欧语系的塞种杂胡,作为游牧民族,其彼此之间也相互交往,只因原产于中原地区的丝绸在西域广受欢迎。
西域最早的地理划分是在汉朝前期,因为匈奴人经常进攻汉朝边塞并掠夺财物、牲畜和人口,还一度打到汉朝都城长安郊外,一把火将汉朝皇帝的行宫甘泉宫烧毁,让汉景帝和汉朝百姓蒙羞,迫使汉朝政府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防范和抵御匈奴进犯之上。在这段时间里,汉朝通过往来于边塞的胡商大致了解到了一些有关西域的消息,便是西域虽乃化外之地,然四方广袤万余里,竟不下中原之地,但因远离大海且多有戈壁、荒漠、草甸和雪山,导致西域气候时令、风土人情、物产种类与华夏中原迥异,多以沙漠边沿的绿洲城郭小国为主,种植瓜果和小麦,多产良马,为匈奴多惦记,导致匈奴与西域霸主月氏连年征战。最后,月氏被匈奴打败,不得不退出西域,远遁中亚,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来到兴都库什山区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处,本想北上中亚草原,不料遭到了驻牧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和游牧于伊塞克湖畔的乌孙人联合阻止,不得不转而南下印度,于是突然攻击盘踞此地的诸多塞种部落并抢夺其地盘,最后驱使着这些塞种人像洪水猛兽一样涌向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城邦巴克特里亚大夏而去。希腊人称之为“吐火罗之乱”,因为他们习惯于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游牧部族统称为“吐火罗人”,而大夏国终于在劫难逃,陷落于此蛮族手中,成为了大月氏人复国的第一块“根据地”,在大夏故地“吐火罗斯坦”建立了贵霜王朝。这些本来是数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但因为始皇转世重生之后对秦朝进行了改制创新,待国力恢复后便首先出兵东北和西北,如此一来就免不了要与那草原霸主匈奴人发生冲突,只不过由于秦朝兵强马壮且秦军战力强悍,而匈奴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才将历史进程提前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月氏人在中亚站稳脚跟之后,匈奴人才接踵而至。于是,中亚风云变幻了。
秦末汉初之际,广袤的西域大地上,活跃着大小五十多个国家,随着彼此之间不断征战与吞并,到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后人称之为“古西域三十六国”。“古西域三十六国”与现代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和政治意义的国家不同,它所区分的依据是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位的部族或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生产为单位的某种生存方式。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今新疆境内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后有这些: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除此之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诸西域外国。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寻访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虽然出使未获成功,但却沟通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交往,尤其是让中原人了解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物产多寡和强弱之分,以及西域更西边遥远的西方还有哪些文明国度值得中原人前去探寻。此乃后话,不提也罢,因为发生在汉朝与历史重来不符。
西域绿洲上的城郭诸国或草原游牧民族,无论人种、语言、历史、文化、,还是风俗习惯等皆与中原华夏诸侯迥异,因为根据张骞通西域以及后来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内容来看,西域杂胡多塞种,“其人皆高鼻深目虬髯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又说“自宛以西,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不过,张骞在描述若羌、且末时说“其人羌种,貌类华夏。”由此可见,西域天山南路塔里木盆地边缘有少量羌戎羌人建立的小国,其余皆塞种。不过,西域的塞种诸国虽然都是白种人且操印欧语系,但又可分为操吐火罗语族的原始印欧人和操伊朗语族的雅利安人。前者操吐火罗语族,在冰河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在以中国新疆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在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甚至奴隶社会,语言文化与西亚古国赫梯和地中海的克里特文明类似,建有大小城郭,种植葡萄、核桃、胡麻芝麻、穹窿哈密瓜等农作物,在绿洲上过着定居生活,其代表有于阗、月氏、楼兰等西域原始土著。后者操伊朗语族,约在中国夏朝初期从黑海沿岸开始向四面八方扩散,往北、西迁移之后分别形成了斯拉夫、日耳曼、凯尔特和哥特等民族,往东、南迁徙后形成了伊朗、印度等民族,最后自帕米尔高原西北的中亚草原或阿富汗瓦罕走廊入中国新疆和蒙古高原,先后形成鬼方、赤狄、白狄、乌孙、大宛、呼揭等游牧部族,并在草原地带、湖泊草甸或山区盆地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驯养“天马”汗血宝马、“西极马”乌孙马和双峰驼等大牲畜,种植胡萝卜、苜蓿和小麦等作物,但对商业和畜牧业极度重视,其代表有乌孙、大宛、呼揭等。此外,车师、龟兹、焉耆等以印欧人种为主的国内分布着不少“樵尤”或称“焦尤”,乃是秦汉以前中原华夏人对来自西域的达罗毗荼人的称呼。此黑种人原本居住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