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一曲秦香莲(1 / 1)
刘衡一看颜汐的神色,猜到她又心疼钱了。 她给家里每个人花钱从不心疼,却好像从未给自己花钱过,到现在,头上还是只有自己和娘给她的簪子,都没添过什么首饰。 每次看她数完钱,乐呵呵地锁到箱子里,就好像一只时刻准备着过冬不断储粮的小松鼠。 所以,他脱口而出不要钱。 不要钱啊,颜汐马上笑开了,“谢谢二郎哥。”她摘下自己挂腰上的小荷包,将平安符小心放进去,又重新挂回腰上,心情更美了。 这一笑,灿如春花。 刘衡不由自主地想,汐儿已经大了,再在店里抛头露面,容易被人说闲话。他得和表哥说一下,以后卤味店里,表哥自己要多守着店才行。 颜汐美滋滋地又感受了一把赚快钱的快乐,然后抽了一张两百两的银票,“二郎哥,给,这是你正月里的零花钱。” 自从茶棚开始分红后,颜汐每年给大家分红,每月除了工钱,根据生意好坏,还会有不等的福利。 老乌头四个和颜枫、颜柳,每月都有一份。 而刘衡这儿,雷打不动每月给一份零花钱。时多时少,颜汐都是根据刘衡出门应酬会友的频率来增减的。 “我如今帮几个同窗写文,银钱够用了。”刘衡到了国子监,周围同窗大多非富即贵。而这些人,大多都不是真心向学的。所以,刘衡额外接了个副业,就是帮这些同窗捉刀代笔。 同窗们过年拜亲访友,也得备几首诗文,关键时刻长辈有令也好交差。 所以,刘衡这代写业务,比他从前代写书信可赚多了,一篇就收五两银子。 颜汐却是不管,将钱塞了过去,“万一有文会诗会,你总得多带点钱吧。家里也不缺钱,其实你不用帮人写文章的。” “帮他们写写文章,也能练练笔。” “对了,二郎哥,你不会帮人写得太好吧?” “不会,我只收了人家五两银子。”刘衡跟颜汐待久了,生意经也是很熟的。 颜汐明白了,这意思就是他只收了人家五两银子,所以那文章顶破天也只值五两,不可能物超所值的。 刘衡接过颜汐给的银票,放进袖袋里,又拿过一个荷包,“这是我帮人写文的银子,你先帮我收着。今日陈年兄家办了个诗会,让我也去,我去一趟。” “好的。”颜汐接过荷包,等刘衡转身一走,她一拍脑袋,这钱给来给去,折腾个什么劲儿啊,自己还真是被刘衡绕糊涂了。 话说他那代笔生意还真是业务繁忙,每月都让自己帮他收钱,收习惯了。 人都出门了,她只好将银子锁到自己的小木箱子里。这个木箱子她分了两格,一格是自己的钱,一格是刘衡的钱。 有时她会想,刘衡将钱让自己管着,是习惯有人帮他收钱,还是有所暗示呢?但是一想到如今门当户对的事,等他考上进士,报了王氏的仇,自己也会离开了。 刘衡以前刻苦攻读是为了王氏和刘大力的心愿,如今立足官场已经是他的信念。 从陈有福对他的态度来看,他是能一举高中的。魏桓那种二婚头都有徐玉容收了,刘衡这样年轻英俊有才华,少年成名还小有身家的,肯定更受高官欢迎。回头等他被某个实力派招为女婿,他就可以得到助力少奋斗十年,在官场站住脚往上爬。 刘衡没有说过自己的抱负,但是,从他如今的交游和作为来看,他是个很有规划的人。 等他得了如花美眷,自己就算不是他妹妹,也是半个亲人了吧?到时候自己带着颜枫和颜柳,回到永州去做点小生意,过点小日子,也很好。 颜汐发了会儿呆,收好藏钱的箱子,到灶房去准备做今日的卤味。再有才华,该卖的苦力还是得卖,颜柳买菜回来,颜汐已经煮好一锅了。 到了三月,颜汐听瘸子说,有京郊的百姓们去普济寺上香时,也在谈论《王宝钏》这出戏了。颜汐觉得,是时候推出新戏了。 她照例写了故事大纲,这次不用先让秋班主看了,反正一时半会儿也碰不到他人。 颜汐写完大纲,直接跑去找刘衡,“二郎哥,这故事怎么写成戏本子?” 刘衡接过故事一看,上面写了《秦香莲》三个字,匆匆看到一半,他恨得一下拍了桌子,骂了一声“无耻”,回过神又深吸口气坐下,看完了整个故事,“汐儿,这故事,你……”他想问是不是根据娘亲王氏的经历写的,又觉得何须多问呢。 他叹了口气,“这故事,很好。只是这结尾,得改改。” 颜汐这故事是写了京戏《秦香莲》的故事,唯一区别,就是将陈世美娶公主,改为了娶宰相的女儿,最后自然还是被包公给铡了。 刘衡将结尾改成了此事上达天听,圣上亲自问案,明察秋毫,将那陈世美给斩首示众。 颜汐一看,觉得刘衡这政治敏感性的确很强。这么一改,万一有人借机生事,这故事的结尾有个英明神武的圣上,谁还能说这故事不对? 为了确保安全,颜汐还化用了一下红楼梦的那句满纸荒唐言,刘衡写戏本子,直接开篇写了一句唱词“警世语,荒唐言,情义莫轻抛,一曲秦香莲”。 颜汐觉得这话就跟后世的“本故事纯属虚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待到戏本子写好,颜汐还没去槐树胡同,秋班主再次上门拜访了。这次上门,自然还是先送了分润。这次没有上次那么震撼了,但是还是有几百两银子。 颜汐不等他张口,就拿了《秦香莲》的戏本子,“这故事您看看,怎么样?” 秋班主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再次击节赞叹,“颜东家,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啊。” 他的赞赏里,感觉颜汐就是不世出的天才一样,颜汐只觉得老脸一红,但还是端住了,面不改色地接受了这称赞,“秋班主觉得这出戏怎么样?” “这戏本子实在是好,我这就带回去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