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振奋人心(1 / 2)
“这个道理很简单。”
朱高炽尽量用通俗的话,让众人都能听明白。
“十个人需要十亩地,十亩地产出一百斤粮食,一个人一年吃十斤粮食,刚好满足这个需求。”
“可这十个人,人人只能填饱肚子,买不起衣服,买不起农具,也买不起耕牛,什么商品都买不起。”
这个比方,没有人认为是错的。
工厂的杂工,不就是生活不下去的人,还有工程队大量的军户,都是家中人口多,而土地不多的贫困户。
“那么这十亩地,用三个人种地,岂不是三个人就有了一百斤粮食?”
这个比方,万三听懂了,他觉得不对呀。
犹犹豫豫,欲言又止。
“万师傅,屋子里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还不敢说?”朱高炽笑着宽慰道。
因材施用。
万三是名合格的匠头,但是让他去外柜,那肯定会水土不服,只会一无所获。
但是技术很重要。
需要他们这些技术人员,明白工厂的发展方向,才能满足工厂的需求。
万三忐忑的问道:“其余的七个人没有粮食,怎么填饱肚子?”
“他们可以加入工业,靠生产获得工钱,可以通过钱来买粮食。”一旁的高珍主动解释道。
万三双眼迷茫。
这其中的跨度有些大,人老了跟不上新思维,倒是小九有些明了起来,脸上露出兴奋。
“比如我们中华重工,制作商品,卖出商品,向工人们发工钱,这些工钱,不就可以买到粮食。”
“这些商品,不但农户可以买,工人又可以买。”
“不对呀,蒸汽机普通人买他做什么。”
“这是个比方。”
高珍无奈的说道,“我们的蒸汽机,是不是煤场买了?煤场扩大了产量,他们的煤,最后是不是也被普通人买了?”
小九拉过师傅,小声道:“工厂产出的商品,卖给所有人。三个农户可以买,七个工人也可以买。”
“小九说得通透。”
朱高炽夸赞道。
技术人员不傻,只是不像外柜的高珍那么对社会了解,论聪明,小九不弱于人。
只要下了心思,很快就想明白了。
“这层关系,就不是几间工厂的效用,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分工。”
“等于粮食通过这种新的社会分配模式,最后同样满足十个人的食物需求。”
“粮食和十个人之间的需求,并没有变化,你们谁说说,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这个新道理,太新怡了。
一下子又扯到社会分配上。
他们没有见过,的确想不出来,道理想得通,但是事务发展的结果,就很难推算出来。
“唯一的变化,是社会多了无数的商品,并开发出了土地资源之外,还把其余的自然资源大幅度开发了出来。”
“例如蜂窝煤,焦炭,铁道,铁道上的四轮马车,铁轨等等。”
“本质上,就是这些工业产物,和土地粮食互换,以及工业产物和工业产物之间的互换。”
“中间的枢纽,就是钱。”
“最后的变化,是增加了生产力,让社会的总量发生了质变,获得了不可计量的增幅。”
“因为土地有上限,而工业没有上限,工业的上限,是可以被新技术打破的。”
“例如焦炭炼制厂,以全新的生产模式,一个月的产量,就能抵达全北平府所有作坊的产量。”
“投入的工人越多,修建的高炉越多,产量就会越多,随之就是不可计数的焦炭。”
“不可计数的焦炭,当价格低廉到人人都用得起,用起来不心疼的时候,那么在粮食产出没有变化下,社会多出了海量的焦炭。”
“同样的道理,还有冶铁厂。”
朱高炽终于说到了铁厂,关乎密云之行。
人们都打起了精神。
朱高炽笑了笑。
在农业社会的低效率生产力,电脑的成本需要几万块,十万块,这个价钱只有顶层才用得起。
那么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投入的工人越多,产能越大,社会的资源越廉价。
最后电脑的成本,甚至只需要几百块钱。
导致社会上,明明也是同样的普通家庭,却家家都买得起。
这就是爆各种“海”的根本。
那么也可以说。
十个人中,满足种地和生产的需求,就可以不断的造出各种军工产品。
其余的人可以源源不断的拉上战场。
除非人口已经降低到无法维持农业需求和生产需求,才会陷入颓废之中。
这就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降维打击。
因为农业社会的总财富,主要是土地粮食资源,而且上限有限,打破上限的条件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