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104章 明君与暴君(1)(2 / 2)
“吏治啊。”
洪承畴心下一紧,似这等话题他岂敢轻易去说啊,辽饷,过去在万历朝就征收过很多次,原因就是国库没银子,而神宗皇帝不从内帑拨银,可是为解决辽地危局,就明确向地方进行摊派。
特别是在不久之前,天子做的那些决断,对朝局产生的影响太大,尽管最初是震慑到朝中文武了,可眼下已有冒头的迹象了。
还是有顾虑啊。
此言,让一旁的韩赞周紧张起来。
朝中党争太尖锐了。
“走吧,找个地方吃些东西吧。”
天子想整顿吏治?
洪承畴心里思量起来,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大明官场的吏治,的确到了该整顿的地步,只是根源解决不了,那吏治整顿就不可能见效。
恰恰是知晓这一点,朱由校从御极登基以来,就一直在避免一件事,不对地方做任何插手举止,更不会轻易表明某种态度,因为他讲的一句话,就可能被人过度解读,从而演变出种种做法。
“这……”
根源就在于吏治崩坏了。
各地高官权力没有约束和监督,或许在这批地方官中,的确存在有良知的官员,但更多的却是和光同尘,或者干脆就跟地方士绅、商贾等群体勾结在一起。
大明的底层百姓太苦了。
田赋,人丁税,徭役,摊派辽饷,苛捐杂税,火耗……从他们降临到这个世上,就开始背负很多,似通过寒窗苦读参加科举,继而实现阶级跨越,这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奢望的事情。
“那就尽快呈递吧。”
朱由校停下脚步,笑着看向紧张的洪承畴,“还是说彦演不敢说?”
“臣想过。”
“这个问题,彦演是想过呢?还是没想过?”
洪承畴眉头紧蹙起来,一想到朝中的东林党、齐楚浙党等派,洪承畴想了很久,都没想到如何改变这种境遇。
只是似韩赞周所想,朱由校根本就没在意,此刻的他在思索,究竟该如何整改这个乱糟糟的大明。
涉及国计民生的新政,不能突兀的去推行,必须要有人去做才行,没有人去具体落实,那就是口号,不能带来任何实质变化,甚至会加剧某些矛盾。
不过整顿吏治,倒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天下的官员杀的再多,那终究有人会挤破头想进来,毕竟权力的魅力太大,只要能掌握着强军,那靠杀贪官是能积攒一笔家底的,到那时想具体做些事情,就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