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收稻(2)(1 / 1)
早饭过后,陈文清早早前去排队占位置了,陈观对这些事都不怎么熟悉就没跟着去。 暂时没陈观什么事,等到时候需要帮忙的时候会发消息,陈观直接开皮卡带着些装稻谷的粮袋过去出力就行了,其他地方也用不到陈观。 昨天的木案工作台才做了一部分,还有很多等着陈观继续。 趁着现在没事,陈观又拿出工具忙活起来。这张木案如果没有意外估计会使用很久,陈观想用榫卯结构做,尽量不用铁钉固定。 榆木在普通的木料中算是很不错的,木料坚硬厚实,过去用来做家具很受欢迎,像以前的衣柜、床、台案很多都是用榆木做的,陈观家还有过去用榆木做的衣柜。 但榆木也有很不好的一点就是笨重,过去陈观他们这里说人脑子笨、不开窍就用‘榆木疙瘩’来形容,所以近些年即使还有做木家具的也很少选择用榆木了 陈观现在做的木台案是用来做工作台的,要的就是结实厚重,用榆木来做就很是合适。 昨天买来的砂轮打磨机换上不同的砂轮后也能用来切割一些硬度不是太高的东西,恰好就可以切木头。 陈观接上电源,拿着机器就照着昨天画好的线切切了起来,工具升级后比使用锯子更为方便省力省时,陈观的速度明显提升了不少。 板材切割好后,陈观拿来了电钻、木凿等工具,这些都是家里原本就有的。现在就得用这些工具来做榫卯的接口,尺寸陈观昨天都量好了,现在直接按着画好的线打孔开口就好。 榫卯这种工艺是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独有技术,是古人经验智慧的体现,可惜近现代很多类似的工艺都失传了,榫卯工艺在国内也被遗忘了很长一段时间,反而是被国外学了去频繁使用。 好在近些年国内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保护传承,更有许多爱好者自发研究学习。 陈观的本科是风景园林,在学习华国古典园林时对榫卯工艺有所涉及,当时还动手做过相关的模型,所以陈观对榫卯工艺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也只能做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 榫卯结构一旦复杂起来,即使拿着结构图看想要理解也得研究一段时间,更不要说做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沉心于此。 不过陈观也只是做一张简单的台案用来当工作台而已,只是大了点,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工艺。 费了一段时间细心打孔、琢、磨,简单的榫卯拼接就做好了。 对接时,为了给自己简陋的工艺加点保险,陈观也学着现在很多视频里展示的在接口处刷了点胶水,使木料的拼接更为牢固。 一番拼接组装,最后,一张长两米,宽一米二,高一米一的木案工作台出现在了院子里。 陈观敲了敲,然后直接整个人站在了台案上,用力的在上面蹦了几下,发现台案依旧稳固结实,如此陈观才满意的跳下来擦了擦台面。 现在还有最后一道工序——上漆,这种木案一般上一层清漆就可以了,上漆后可以有利于防腐、减少磨损,可以很大的延长木制品的使用寿命。 打开清漆罐子,用刷子沾上漆料在木台案上刷了起来。这罐子清漆还是陈观之前做盆景架时买回来的,原本家里其实也有,是陈文清以前买回来的,但陈观打开看发现时间太长已经有点发干了,于是果断丢弃重新买了一罐。 刷好漆,这张工作台就等着自然风干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做完这些陈观一看已经是快到十一点了,大半个早晨过去了,但老爸那边一直没有消息通知过去,这都又快到午饭时间了。 陈观想了想还是打算主动过去看看,和老爷子以及陶翠萍说了声,陈观将准备好的粮食袋子放在皮卡上就开着车向自家水稻田那边驶去。 出门时,陈观回了趟房间把新买的无人机也带上了车,一会要是有空余时间可以无人机试飞一下,稻田那边空间也比较广阔,树比较少,有利于陈观这个新手操作。 开着车距离自家的田地还有段距离,陈观远远就看到了自家老爹,此时正和几个人站在一颗大槐树下抽着烟聊天。 陈观在树前停下车,先和同站在树下的村里人问好打招呼,然后才向自家老爹问到:“还有多久到咱家,你那么早来竟然还等到现在……”。 “不是和你说等收到消息再来么……这种事家家都想着早点结束,虽然你来得早但架不住大家都来的早啊。”陈文清毫不在意的吸口烟解释道。 “这不都快到中午了,我一直等着没消息就过来看看。” “你来的也刚好,下一家就到咱们家的了,我正打算等会发消息叫你呢”陈文清指了指正在陈观家田地隔壁收割着稻谷的收割机。 “那还好,我看这时间还以为要等到下午呢”听说下一个到自家陈观就基本了解了,自家只有二亩的水稻,而且这一片地势平整,以陈观眼前看到的这种大型收割机,一亩地差不多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可以搞定,再加上装袋等两亩地搞完也就十二点半左右,晚点吃午饭就行了。 陈观给老妈发了消息说了一下这边的情况,表示今天早晨要把这边稻田的事搞定,会晚一点回去吃晚饭。 等了一会陶翠萍那边回消息表示了解,会稍晚一点再做饭。 陈观之所以记得发消息给老妈说一声是因为自個老爹陈文清从来没有这种习惯,经常在外边吃过饭也不记得给家里说一声,常常是陶翠萍在家做了饭等着陈文清回家却说自己吃过了。 因为这件事,陈观小时候自家父母没少吵架,但这种吵架也就比拌嘴厉害点,过了就过了,不会伤害感情。但长期的影响下陈观却是记得,如果在家时不吃饭或有事出去吃都会提前和自家老妈报备一声。 一帮中年人聊着天,陈观站在一旁听了听发现都是村子里或是附近村子里的一些事情,陈观没兴趣参与,回到车里拿出无人机调试起来。 这东西照着指引操作起来还是蛮简单的,当然这说的是在地面上,空中飞行操作那就是另一码事了,新手操作不善导致爆机的也不是没有。陈家坝村在山里,而且由于气候适宜这里到处都是树,陈观就是为了防止低空飞行撞树上才会将无人机带到稻田这边相对空旷的场地试飞。 搞明白操作方式后陈观就操作无人机升空了,一旁树下的众人注意到陈观的动作,看着有点新奇纷纷从树下来到陈观周围看热闹。 陈观专心看着视频画面操作着无人机,不时回答一下老乡的疑问。 这年头短视频泛滥,村里人倒是基本都知道这东西是无人机,可以空中拍照录视频什么的,但以前都是在视频里见得,这么近距离看到实物还是第一次,所以都比较好奇。 “这东西能飞多高?” “这东西多少钱?贵不贵?” “操作起来复杂不复杂?要是简单我也想买一个”…… 众人七嘴八舌,诸如以上问题数不胜数,陈观注意力放在无人机上,也只能挑几个听得清楚的简单回答了一下。 众人看着陈观操作无人机异常感兴趣,有人还提出能不能让他上手试试。 对于这种要求陈观只能表示这东西刚买回来,自己也是刚开始尝试飞行操作不熟悉没办法给别人教,委婉拒绝了一些人希望上手操作的要求。 无人机在空中飞行,十月的秋天,陈观在显示屏上所看到的就是一眼看不到边际的金色稻海,一阵风吹过就是滚滚金色波浪翻涌。 即使身边有着一众人的围观,陈观依旧有点忘我的沉浸于这难得的美景中,但老爹陈文清的话语将他惊醒。 “陈观,先别玩了,轮到咱们家了。你把装稻谷的袋子带来了吧?”陈文清问着袋子的事,一方面也是看儿子被一众人围着解解围。 “都带来了,在皮卡车都里呢。”陈观也不想继续被人围观了,他一向不适应那种看猴子杂耍似的目光,反正现在无人机试飞检验问题的目的也达到了,以后有的机会飞,没必要非在这会别人的围观中继续。 将无人机降落收起,在箱子里装好后放在车里,陈观把车朝着自家的地的位置开了开,停在田埂旁的路上。 拿出准备好的粮食袋,等着一会接稻谷。 收割机每亩收160元,二亩地面积一共付了320元的机收费。 每亩地水稻亩产能有1000斤左右,二亩地能收新鲜潮湿稻谷2500~3000斤,晒干后也就是有2000斤,不过这是稻谷没有加工处理脱壳时的重量,加工过后就没有这么多了。 陈观带来的大袋子一袋可以装差不多100斤稻谷,也就是需要装20袋左右才可以把自家地里的所有稻谷装完,而且以皮卡的载重一次也装不完,陈观至少要跑两趟才能将这些稻谷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