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恐怖小说 > 大汉永存 > 第51章 二战河西 (抵达居延)

第51章 二战河西 (抵达居延)(1 / 1)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菩提授魂  华娱锚点  从里世界入侵开始  我不是戏神  谍影:命令与征服  都市修罗狂婿  天医出狱:纵横都市任逍遥  人在死神,开局无限剑制  龙骑的天空  神魔天帝 

第51章二战河西(抵达居延) 霍去病和刘瀚这一路走得艰难,可他们终究是到了居延泽畔。 这时候的居延泽可是大绿洲,大湖,像是海一样。 湖面上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站在湖边,日光照射湖面,波光粼粼,刘瀚内心分为平静,他感觉好像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这些天的疲惫和痛苦。 微风拂过脸庞,带着湖水的气息,他只感觉内心无与伦比的宁静和满足。 “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诗一首。” 刘瀚诗意高涨,可感觉又啥都说不出来,后世好多诗词不符合这场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不行,不应景,没有那么多绿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不对,这不是西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有荷花呀。” 想了一会儿,他终于想了两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你这是诗?” 霍去摇摇头,他欣赏不来。 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 华夏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那时代最早的诗歌形式是“诗”,由音乐和歌谣演变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抒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逐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唐宋两朝,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多久,儒家虽然开始强大,但诗歌真的不算多。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汉武帝后期,完全打赢匈奴后,他开始享乐,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 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 “听着还可以。” 哪怕他听不懂,但感觉很有韵味,霍去病洗一把脸,脸上露出笑容,这一路真不容易。 他们只是抵达这里,便能名留史册了, 历史记载,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史籍始见“居延”。居延是匈奴语,同今蒙古语“乞颜”,意为“隐幽”的意思。 他筑遮虏障,设居延都尉、居延农都尉、河渠司,其时可由张掖河乘船直抵居延海…… 刘瀚的到来,使得历史改变了,提前了足足一年。 当然,刘瀚的不知道的是,在后世,由于上中游建立众多水库和过度用水,弱水经常断流,无力抵达居延海。 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 1993年,东居延海干涸。 两颗戈壁明珠,流干了最后两滴泪。 居延海干涸,生态急剧恶化,草场沙化,胡杨林只剩树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居延海北边是地势较高的鞮汗山,处于东西风口上,湖底泥沙很细,很容易形成沙尘暴。而这里吹起来的泥沙,向东可以覆盖华北平原,首都的部分沙尘暴源头就来自这里。 怪不得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终于,经过数年无数人的综合治理,减少上中游用水,调整种植结构。 2003年,弱水重新流入东居延海。 2018年,西居延海也有了河水,戈壁大地欢腾起来。 202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东居延海面积超过40平方千米,碧波荡漾,芦苇摇弋,游人如织,居延海复活了。 西居延海也在逐渐扩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当然,到这一步,努力了半个多世纪,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已经远远超过曾经破坏得到的价值了。 破坏很容易,建设却是很难的。 “派人来联系小月氏的人回来了?” 看着霍去病的笑容,刘瀚想到了什么。 “是的,我们又多了一个助力,选择这一条路是对的。” 其实,早在两三个多月前,第一次征战河西的时候,霍去病和刘瀚就意外见到居延月氏前来联络的人,他们说只要汉军能杀到居延泽,他们就举族起兵降汉,帮助他们抵抗匈奴。 当时霍去病军和刘瀚正被浑邪王追击,对此半信半疑,更无法反身打败当时还有上万大军的浑邪王,穿过河西走廊杀到居延泽。 他们当时虽然赢了,也是惨胜,自己只有三千残军了,只能自保。 小月氏是大月氏的分支。 大月氏是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华夏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 在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在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新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 自此,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当年,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苦于无人相助,为了对付匈奴,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欲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 于是,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就是联系大月氏。 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由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他们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张骞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监视渐有松弛,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底西域,见到大月氏的人。 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 加上,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所以没有联合大汉报仇的打算了。 张骞无奈,只能返回大汉,在归途中,他吸取教训,为避开匈奴势力,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归汉。 但他太倒霉了,那时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 张骞命好,他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从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 13年,初心不改,张骞的伟大不容置疑。 他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他自己和堂邑父二人,可见这一路的辛苦。 光是想象,就知道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 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 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 那些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除了张骞和堂邑父,他们的名字连留在史书上的资格都没有…… 《大风歌》在历史上是一首着名的诗,创作背景:汉十二年,刘邦镇压了英布反叛回京途中,顺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沛县所作。“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下》。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赛博人不死于无限 神医倾天下之莫惹三小姐 卫旭 反穿后聿爷成了我脑残粉 盗墓开局挖出宇智波斑 帝皇神令 快穿:BOSS!来战! 快穿直播间:渣男,来打脸! 宇宙乾坤塔 海贼:藏好果实,我塞拉斯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