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危机和人性(1 / 2)
1998年
七十年代出生,在九十年代成熟这一代人,并非九零后的新生儿,对社会的认知停留在肤浅的感官上。
改革开放已然初见成效,随着市场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整个社会处于加速转变当中。人们传统朴实的思想观念正不可抗拒地受到域外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从满足于基本民生的需求,渐渐滋长出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无限渴望。
而在这一刻,发展就意味着机遇,奋斗就伴随着挑战,能抓得住这稍瞬即逝的关键期,敢闯敢拼,你也许就能成为这个巨变时代的领航者。
酒字巷,巷口转角处有一家小店,面积不大,商品倒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这里多半销售些小件日用百货和副食产品,小到火柴牙签大到锅碗瓢盆。这样的形式基本都是延续过去遍布城市的糖烟酒门市部或是小卖部的架构,给整个巷区的居民提供着生活上的便利。
虽说超市在现如今也不是个啥稀罕物了,可像这般薄利多销的店铺依旧是街坊邻里的钟爱。毕竟存在了很多年,多多少少都有些感情,能在这里买的,就绝不去什么商场,讲究个互依共存的关系。因此日常里也是人进人出,生意算是红火。
程江海上班的路上,想进店给曹旺权弄点茶叶孝敬,却发现店门口聚集了一堆的人,连门都堵住了。人虽多却都沉默不语,眼神凝重地看着店主摆在货架上的电视机,里面正播报着一则新闻。
“《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
程江海紧蹙眉头,艰难地咽了咽口水,心里陡然有点不安。这两天一些负面的小道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搅得人心惶惶,早已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要点。
其实前些年一些国有企业的下岗风潮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还未波及像甘泉这般偏远的地区。
九十年代后期,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的矛盾凸显了出来,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过于滞后。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企业的职工大多满编超编,各个又是人浮于事,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差到没边。
更有甚者占着茅坑不拉屎,致使企业效率低下,三角债频发,很多企业连正常的工资都发不下来。这样一来,减员增效,饭碗由铁变瓷,跟随市场变化重组改革也就成为了必然,相应地掀开了重组后企业大量裁员的风潮。
那个时候,“下岗”才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了,数千万人失去饭碗的人,有了一个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称谓。
下岗职工!
虽说甘泉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一向以自给自足为主,国有企业少得可怜,可偏偏酒厂就算其中的一个。
潮汐已显,大浪必至。
只是不知道这噬人的巨浪翻涌过后淹死的是谁,苟延残喘的又会有几个,这无疑又是一个让人忐忑不安的分水岭。
程江海一时间意兴阑珊、愁肠百结,索性东西也不想买了。耷拉着脑袋进厂上班。
可走到厂大门,就看着乌泱泱的人群簇拥在门口的通知栏前议论纷纷。程江海心里咯噔一下,惶惶地走上前,挤进人堆里巴望着,只听着一个职工正大声念叨着布告栏里的内容。
“为了做好企业重组,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实现我厂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实现,现将全厂各岗位拟下岗分配计划公布如下,生产科15人,技术科8人,供销科12人……”
还没念完,周围的群众便骚动起来,一个个吹胡子瞪眼地群情激奋着。
“操蛋玩意,怎么会这么多人啊,这怎么能行呢!”
“可不是嘛,这下岗了该咋办,吃啥喝啥啊?”
“哎,你们看新闻了吗?说是上面下了精神,能保障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呢。”
“那管球用啊,再好能有现在的铁饭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