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2 / 2)
曲辕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未作很大改进。
华夏古代鼎盛时期GDP总量占据世界的1/3,此犁功不可没。
简单点说,以前是两头牛拉一个犁,此刻一头牛就能完成,也就是耕作能力翻倍。
早出现早享受,就能积累更多的力量,站在世界之巅。
“如果土地能翻一倍,会怎么样?”李佑忍不住道。
老村长当时就瞪大了眼睛,“小伙子,别说翻倍了,哪怕是十分之一,俺们就太富裕了。十斤小米就能给你换一个黄花大闺女,别说多出来二十斤了,你懂吗?”
大壮道:“收获的多,上缴的赋税也多,俺们老百姓能吃饱喝足,朝廷也强盛,四周的那些国家就不敢来欺负咱们了,我们去当兵也有底气,家里的地不用荒芜。”
李佑点点头,唐初土地兼并不严重,这来自于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地主什么的杀的七七八八。这才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百姓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不过还需在琢磨一番,不着急说。
老村长摸了摸胡子,“读书人就是喜欢好高骛远,不是我说,读书真没用,不如让地里多产十斤粮食。不是老朽不懂,若真如你说的耕地翻倍,没你们这些读书人,大唐也是天下第一。”
李佑笑了笑,安抚了情绪不稳的欧阳琰儿。老人家是偏面了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
这时候,院子里来人了。
李佑也就关闭了系统面板。
“村长,听说咱们村来游子了,能不能帮我写一封家书。”到来一位老阿姨。
老村长征求的目光看向李佑。
李佑却是拍了拍身边精神萎靡的欧阳琰儿,道:“没问题,我这位师弟一手好字,比我强十倍。你去城里花100文钱也请不到这么好的,收信的时候看着就有面子。”
果然,欧阳琰儿一手好字,众人惊叹。
村长的神情大为改观,人各有所长,敬佩道:“小兄弟真是厉害,状元郎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字。”
随后又发现,虽然这个苏轼干不了活,却也没有其他游子的高傲,处处透着学习,未来必定也是朝廷栋梁。
“没准你们两个人以后都是要当官的,一定要好好招待,不是敬你们会当官,而是为了大唐。”
大唐百姓很是淳朴,心里有家国。同时也是战乱,异族入侵的怕了,希望有好官。在老村长看来,面前两个书生若是当官一定不会是贪官污吏。
老村长很高兴,赶紧去拿了两个鸡蛋,都给了欧阳琰儿。
欧阳琰儿发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这才情感上好了许多。
一封家书一气呵成,念完的时候基本就写完了。
王婆激动的不行,“谢谢小先生。”
欧阳琰儿心里全是满足感,忽然惊醒,以前即便是被爷爷夸奖,也没有这种感觉。
李佑发现小师弟整个人的气质都完全不同了,暗暗点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升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果然诚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