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太子(2)(1 / 1)
第39章太子(2) 群臣既签押已毕,便再次分列两班,集体持芴而奏:“臣等敢奏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 “臣等今日,尚有国事,欲陈两位殿下之前……” 此时,帷幕之中,向皇后已经在后殿之中,换上了皇后舆服。 皇后舆服和皇太后舆服,大体上相差无几,只在具体形制和规格上,略减皇太后舆服五分之一。 依旧是两博鬓,依然是四龙九凤冠。 此时,两后并坐于福宁殿内东、西两侧,在空间上,向皇后的位子,比高太后的位子,稍微靠后了半步。 而赵煦则站在了向皇后身旁。 这是他争取来的——本来,他应该是被人抱着,放到帷幕旁。 就和他上上辈子那样。 然后再被人抱着,放到宰臣面前,去接受宰臣礼拜和道贺。 但现在,赵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站到了向皇后身旁——很简单,发挥小孩子的特色就可以了。 只要他一直跟着向皇后走,就没有人能将他和向皇后分开。 而无论是高太后,还是向皇后,都没有干涉他的行为。 高太后是不愿,向皇后则是欢喜都来不及! 听着宰臣们的话,帷幕之中,高太后看了一眼向皇后,然后就问道:“诸位髃臣,还有何事?” 便听群臣奏道:“去岁之时,三省曾同奉陛下旨意:皇子延安郡王当明春出阁!” “今,皇子延安郡王既移殿御前,臣等又闻,市井有言:皇子延安郡王纯孝、笃礼、好学,可堪社稷!” “臣等惶恐,敢奏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宜当皂建太子,以系天下!” 帷幕内,高太后微微颔首,看向向皇后:“皇后以为呢?” “新妇全听娘娘慈旨!”向皇后起身,头上沉重的凤冠摇动着,盈盈一礼,无数珠饰摇晃。 “既如此……”高太后沉声说道:“便请诸位髃臣,上劄子于御前,待皇帝批示!” 于是,高太后身旁的内臣粱惟简,奉高太后旨意,出了帷幕,到了殿中,取来了群臣签押的劄子。 整个过程,赵煦只是站在向皇后身旁,静静的看着。 看着这和他上上辈子所见的完全不同的殿中气氛和人物。 他微微扭头,看到了在御榻上,紧闭着双目的父皇。 他的母亲朱德妃不在,国婆婆也不在这里。 同样的,雍王赵颢也不在这里。 他不必再目睹,赵颢那声嘶力竭的攀扯着帷幕的样子。 也就不必再要嘉王赵覠,将赵颢从这里拖出去。 于是,赵煦轻轻握着自己的手。 只有他知道,这一切,是他努力的结果。 …… 群臣的劄子,先被送到了高太后面前。 高太后看完,吩咐粱惟简:“送去给皇后过目!” 现在,皇帝依然昏睡。 皇后可以代表皇帝,过目群臣所请。 当然,最终,还是需要皇帝点头首肯。 最重要的是:高太后已经知道,从现在开始,皇六子延安郡王就成为了天下的新主人了。 而如何教育他,如何让他走上正轨,如何让他行正道。 就成为了高太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她已经明白,皇子是极聪明的。 《春秋》之义,哪怕是她这个大人,尚且难以读通,尚且难以阐发其中要义。 但皇子却已经能够对《春秋》的经义,发表一些看法和意见。 屡屡阐发‘仁圣’之问,屡屡提出‘聪哲’之见。 于是,连翰林学士曾布,也在她面前夸赞说:皇子聪俊仁圣,自古罕见,臣窃见皇子文字,虽汉明少时不过如此……” 高太后读过史书,自然知道,曾布所指的汉明是谁? 那可是史书上的千古名君! 开一代文治之先河,垂为百世之君。 其在位时,轻徭薄赋,抚恤百姓,安定天下,四夷宾服。 恰好,史书记载,汉明帝十岁通春秋! 如今,皇子虚岁十岁,亦能通春秋! 这让高太后的内心,不由得升起期望来。 章献明肃抚养仁庙珠玉在前,而仁庙为政,高太后是亲眼所见的。 真太平官家,社稷主也! 若她也能培养出一位大宋明帝,百年之后,到了永厚陵里,见先帝于九泉之下,亦能无愧! 故而,如今的高太后,开始非常注重,她在赵煦面前的作为和表现出来的态度。 这是曾布的建议。 “皇子年幼,笃礼恭孝,实天下幸事也!娘娘垂为皇子太母,臣窃以为,更当以身作则,为皇子榜样!” “诗云: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圣人之意,尽在其中矣!” 曾布的话,彻底说进了高太后心中。 于是,当时,高太后就命人赐给曾布一块玉牌。 心里面那点对曾布的意见,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向皇后却是有些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对高太后谢道:“新妇一切皆唯娘娘慈旨是从!” 她本想着,看也不看那劄子,直接让人送还回去。 可抬头看到了那个正眼巴巴的看着她,可怜、委屈的孩子。 向皇后顿时心中一软。 终于是代替了这个孩子,看了一下那劄子的内容。 很简单,很干净的文字。 正是如此,没有留下任何空隙和可供人利用的地方。 而宰执签押的花字,也都是规规矩矩,没有任何错漏。 向皇后放下心来,便命人将劄子,送归高太后处。 高太后自然清楚的看到了这一切。 但她也没有多想,更不愿意去多想,也不可以多想——向皇后如今可不仅仅是皇后! 她还是皇子、以后的太子、将来的天子的嫡母! 不是有名无实的嫡母。 而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了皇子孝笃、亲昵,也得到了德妃朱氏当面亲口交托皇后抚养、教育和照顾的嫡母! 自古以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皇子的地位,因向皇后而拔高。 而向皇后的地位,则将同样因为皇子变成太子、天子而不断拔高。 于是,高太后接过粱惟简递回来的劄子,然后对帷幕外的宰臣们说道:“老身与皇后,已经大体赞同诸位髃臣的奏请,只待官家醒转,便着人报与官家!” “在官家未醒之前,还需请诸位髃臣,仿治平故事,留宿于此!” 帷幕外的群臣,当即集体持芴而拜:“臣等同奉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旨意!” 便一个个如同木头一样,笔直的矗立在殿中。 高太后见了,连忙吩咐粱惟简:“且去命人,给诸位髃臣赐座!”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君前做事,自当有坐。 群臣纷纷称谢,然后按着班次,分作东西两府,各自持芴敬坐。 自然,高太后也不会让他们安坐。 于是,对帷幕外的群臣道:“却是要叫诸位髃臣知道,皇子延安郡王,不仅纯孝笃礼,自皇帝服药后,便日抄佛经两卷,日送福宁殿中,为皇帝祈福,兼为老身、皇后、德妃祈祷!” “更是好学精俊,不止读通《论语》、《孝经》,甚明圣人之义,更求学于老身之处,老身尝命有司以《春秋》付之,不意皇子聪俊至极,不止尝读《春秋》圣人微言大义,犹能阐发仁圣聪哲之言!” “老身尝以皇子之言,付学士院曾学士,学士观之,赞曰:皇子聪俊仁圣,自古罕见,臣窃见皇子文字,虽汉明少时不过如此!” “老身妇孺之辈,不明圣人经义,然则皇子所为,却是需要告知诸位髃臣!” 说着,高太后就命人,将赵煦这些日子来,抄写的佛经,一卷卷的从御前取来,送去与帷幕外的宰臣传阅。 又命人去庆宁宫里,取来赵煦所献春秋经义文字。 宰执群臣,先是传阅了赵煦所抄佛经。 因为赵煦这些天,每天都献佛经两卷于御前。 所以,群臣得以人手分得一份还要多。 大家各自拿着经书,看着那一行行端正的馆阁楷书,每个人都是赞叹连连。 王珪的幞头下,汗如雨注。 他已经不敢想,他那日昏了头做的蠢事,若是被人知道,会是个什么下场了? 便是都堂上的那一句失语,恐怕也会被人拿来大做文章——皇子纯孝笃礼好学如此,你王珪身为左相,居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往轻里说,也是一个枣膏昏钝、尸位素餐的评价。 若是上纲上线,一个阴持两端、不顾大义的帽子,就能扣到他脑袋上。 司马君实和文宽夫,肯定会拿他做文章。 邵伯温说不定,会给他编排出一堆的丑事。 王珪听着,群臣在他左右的称颂声和赞叹声。 内心的惶恐与忐忑不禁又重了一分。 好在,这个时候高太后命人来给群臣赐茶。 王珪终于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一口热茶汤下肚,他紧绷的心情,终于放松了一分。 可没有多久,从庆宁宫取来的皇子经义圈注和文字,又给了他重重一击! 市井传说是真的! 看着那经书之上,和佛经上相同笔迹的小楷。 尤其是,皇子在郑伯克段于鄢那一段旁,以纸条所贴,阐发的仁圣之见,聪哲之问,就像一道道雷击,打向王珪。 王珪的身体,顿时摇摇欲坠。 一个踉跄,他竟跌坐在了木墩上。 左右内臣,连忙上前,前去查看。 就连帷幕之中的高太后与向皇后也被惊动,纷纷问道:“究竟何事?” 当听到是左相郇国公王珪不小心跌坐到了木墩上。 高太后和向皇后,当即关切的慰问了王珪,更命了国医去给王珪察看身体。 左相,乃是髃臣之首,官家肱骨,当然要给体面,也必须体面。 不过,无论是高太后,还是向皇后,都已经察觉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王珪是三朝老臣!更在国朝大臣之中素以知礼明礼著名! 治平年间,濮议之争,王珪就是皇伯派的领袖。 一个如此知礼著称的大臣,怎么就会在殿前失仪了? 不管是高太后,还是向皇后,都在心里有了想法。 只是,如今最紧要的是立储,是待皇帝醒来。 其他事情,以后再说! 感谢孔春申、終於有時間了打赏的1500点起点币 感谢sdtwk、春分冬至立秋、安知鱼子之乐打赏的100点起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