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千年龙虎榜(1 / 2)
北宋景佑四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
苏轼的老爹苏洵一辈子没考中过进士。他27岁以前,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从27岁以后才开始闭门发奋读书。
他自己每天读书学习,不仅自己越来越优秀,同时培养出了两个特别爱读书的孩子,也就是苏轼和苏辙两个人。
北宋至和三年,苏洵带着20岁出头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进京考试。
在那一个“70少进士”的年代里,经过了层层的选拔,21岁的苏轼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的时候就获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其实苏轼本来应该是第1名的。
因为主考官欧阳修阅卷的时候看到苏轼的文章,他觉得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很有可能是他的学生曾巩。
如果他给了第一的话,那岂不是就会被大家风言风语说闲话。
所以他最后给了个第2名。
但谁知道结果一出居然是来自眉山的苏轼!
而在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场科考,榜上进士除了苏轼之外,更有无数的牛人。
而这一年也被称为千年龙虎榜,千年科举第一榜。
先看考官。
主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累赠太师、楚国公。
阅卷老师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
副考官王珪,韩绛,范镇。
这一榜进士,在宋代政坛、思想界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从政治角度来说。
这一榜进士中有蜀党领袖苏轼、苏辙兄弟。
朔党领袖梁焘,还有变法派的骨干吕惠卿、曾布、蒋之奇、林希等人。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家就有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在此一榜及第。
从经学的角度来看,嘉佑二年榜囊括了洛学鼻祖程颢及其弟子朱光庭。
关学的开创者张载及其弟子吕大钧。前者更是写出了惊艳千古的横渠四句。
蜀学的代表二苏兄弟,宋学四大流派中的关学、洛学、蜀学三派的创始人都在这一榜进士中崭露头角。
而这一榜进士中,《宋史》有传的有 24人。
其中任宰执的有 9人。
这一榜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星光璀璨。
他们在北宋的文学、经学、政治等各个方面独领风骚,故而后人称之为千年龙虎榜。
看完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唐运祥不由得感叹了起来。
他当然不知道千年龙虎榜,但在这场科举考试之中出现的这些人物,在之前《两宋风云三》里面已经开始隆重登场了。
所有的人都开始串了起来,并且在这一本《两宋风云四》之中给到了更多的细节。
“精彩,实在是精彩!宋词的比例已经深入了化境,这虽然是一个架空故事,但细节写的太好了,有轻有重!”
苏轼在后来的嘉佑6年制科考试之中也拿到了百年第一。
官职一路飙升,在京城之中,当然是一战成名。
这次的制科考试参加的一共有4个人,其中被录取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苏轼兄弟,还有著作佐郎王介。
这次的考试才华出众的苏轼、苏辙兄弟给仁宗皇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考试结束之后,仁宗兴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看到这里,唐运祥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显得很是享受,看到主角苏轼如此的有才华,并且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他就像看一个爽文的主角一样,看到了苏轼的冉冉升起。
但他现在还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宋仁宗对苏轼的赏识,在后来差点要了苏轼命的乌台诗案之中,救了他一命。
故事在继续着。
苏轼的母亲和父亲先后死去。
人事凋零,情难自已。
故事很快来到了神宗皇帝一朝。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开始了变法。
【治平三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而彼时苏轼的目之所及,已经不是他年少之时可以意气风发的安祥世界了。】
苏轼是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
他锋芒毕露,有话直说,毫不掩盖,但是却得罪了很多的人。
于是一道诏令下来,苏轼就被外放到了杭州。
【熙宁四年苏轼被授予杭州通判】
【熙宁八年,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苏轼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宋词在故事之中,写出了的第二首苏轼的千古神作。
岁月的巨手无情的倾轧而下,令唐运祥感动不已。
“这首词……没法评价,没法评价啊!”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想着已经七年没有见到过弟弟苏辙,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的原文,宋词是没有写出来的。
【元丰二年,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他的人生开始了跌落……】
这是变法的小人,针对他发起了一场文字狱。
而第1个对苏轼发起这一场文字狱的便是沈括。
他拿着苏轼的诗稿,状告苏轼诽谤朝政。
之后的事情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小人开始攻讦苏轼,于是他被诬陷进了御史台的大牢里面。
在牢里面,苏轼受尽了折磨,几乎瘦成了皮包骨,他甚至连自杀的药都准备好了。
他给自己的弟弟写下了遗书。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当然,也有很多人为他奔走,想要救他。
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
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苏轼出狱,再见天光,惶惶然如同隔世。
他写到:“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老子走了,不和你们这些小人玩了。
唐运祥准备喝咖啡,却发现,咖啡已经被自己完全喝完了。
“精彩,实在是精彩!这个人物的弧光,写的实在是太饱满了!这本书,我有预感,将会成为目前的四册《两宋风云》之中,销量最高的那一本!”
唐运祥继续往下看。
苏轼出狱之后,从一个市长,被贬谪到了鸟不拉屎的湖北黄州,还是个被软禁的犯官,叫做“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多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