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南北榜,刘基你让朕很失望(5K)(1 / 1)
第135章南北榜,刘基你让朕很失望(5K) “南北分榜!” 当中书省的官员们读到此处的时候,已经彻底懵逼了。 科举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科举有两榜的事情,可是大明的皇帝,却颁布了这么一个榜单。 李善长看到这道圣旨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深宫中那位皇帝的想法,犹如九渊,深不可测。 “南北分榜,两个状元,两批进士?” “陛下是怎么想的,这不是胡闹吗?” “慎言……” “可是,可是,前所未有呀,这陛下是为什么……” 中书省书瞬间变得如菜市场一般,乱成一片。 比起算学入科举。南北分榜这件事简直就是要了百官的命。 算学入科举,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些官员而言,是一个信仰问题加一点利益问题。 可是南北分榜,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 本来,南北分榜,至少会有一半人高兴,一半人忧心。 但比较讽刺的是,诺大的中书省,几乎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还没统一北方,就已经明确了一个基调,就是他要将资源朝着北方倾斜。 “不行,我要去找皇上说道说道……” 已经有官员愤而起身,准备去找皇帝理论。 他一说话,其他人也跟着站起来。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不管中书省中的老狐狸如何勾心斗角,此时都必须站队! 其中有一个人很尴尬,那就是杨宪。 他是山西太原人,大概也是中书省少有的北人出身,可是在官场上,他却属于南方的另外一派。 “杨大人倒是不用去,毕竟你……” 杨宪被其他人盯着,头皮发麻,他眼珠子一转,却笑起来: “既然诸位大人都要去,我也跟去看看!” 此时,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望向坐在中间的那个人。 “李大人,您也说句话……” 最终,还是杨宪挑头,开口询问李善长。 李善长神色木然,最终点点头。 虽然科举怎么改,严格来说跟他并无太大的关系,但他的班底,前来投靠他的人,大多也有自己的立场。 如果他不做表率,大概会寒了许多人的心。 李善长站起来,点点头,带着百官出走。 中书省的大员们,一起朝着皇宫去。 路上,不断有人知道南北分榜的消息,有更多的官员,自发前往。 “陛下!” …… 朱元璋在御书房,脸色铁青。 他在不久之后,已经收到了官员们跪在宫门口的消息,李善长为首,刘基随后前来。 关于科举改革的事,算学入科举没有引发哗变,南北分榜却做到了。 “公平,从来不容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让太监出去。 “父皇,这件事您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科举之事本来也要几年之后,您此时祭出南北榜,难免对动了朝廷根基!” 朱元璋沉默,旋即摇摇头: “如果没有许存仁那件事,没有算学入科举,朕不会如此冲动,可是大势已成,此时推出南北榜未必不是好时机,若是再过几年,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什么效果?” 朱标刚问出话,却自己领悟了。 他低下头,不再言语。 “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他们想要找找朕要什么结果?” 朱元璋脸色发沉,他从来不是一个好说话的皇帝,逼宫这种事,除非事件本身真的动摇国本,他是绝对不会退让的。 不多时,李善长,刘基带着百官前来,乌泱泱跪在御书房前。 朱元璋从御书房中走出来,脸色平静。 “哟,都来了?” 皇帝脸上已经看不出喜怒,只是他讽刺的语气,反而让百官摸不清头脑。 “说吧,都已经搞逼宫这一套了,怎么现在不敢跟朕说了?” 朱元璋环顾四周,发现百官迷茫,他们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当出头鸟。 刘基此时,主动站出来,说: “陛下,我等为南北榜而来!” “哦,伱说说!” 朱元璋挥手,让太监送了一把椅子过来,然后坐下去。 刘基低下头,说: “臣等以为,南北分榜,有违公平,自古以来,从未有王朝行南北分榜之事, 历朝科举,向来是择优而去,凭本事取得功名,强行将科举分南北,未免有歧视之嫌? 臣肯定皇帝慎重考虑,收回成命!” “对呀,对呀,大家凭本事考,为什么要分南北榜?” 刘基说完,他身后的官员跟着议论起来。 朱元璋面对如此情景,神色未变: “李善长,你都带着人来了,你不说两句?” 一直坐看刘基当出头鸟的李善长被朱元璋盯上,也不得不起身! “臣以为,陛下这件事不必急着做决定,反正如今天下未定,开恩科也不急于一时,所以老臣以为,这件事不如暂且搁置?” 朱元璋闻言笑,李善长这个老狐狸比刘基更加理解自己。 他没有选择硬刚,而是想将这件事拖得不了了之! 但李善长和刘基,终究是一个立场。 “你们想要公平?” 朱元璋环顾四周,与他视线相对的官员眼神闪躲,赶紧低下头。 “那朕让算学入科举,你们觉不觉得公平,你们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言语中,极尽讽刺,现场鸦雀无声: “别一个个说得冠冕堂皇,你们的心思朕不明白,算学入科举,在你们看来不够平民,是因为它破坏了你们优势! 南北榜,你们觉得不公平,同样因为如此,可是你们想过一件事吗,你们的公平,对北地的汉家百姓来说,是否公平? 诸位大人,需要朕送你们去北地看看吗……?” 朱元璋的话,让在场许多人低下头。 北方,许多人去过。 大明的官员里边,本来就有许多人是元朝的官,他们如何不知道北方的情景? “一个人衣食无忧,一个人食不果腹,他们有没有公平? 朕可以明摆着告诉你们,朕封南北榜,就是要为了振兴北地,你们觉得不公平?” 朱元璋死死盯着那些人,百官虽然沉默,却已经用态度说明他们的答案。 “你们想要公平,朕就给你们一个公平,从今天起在开考恩科之前,谁愿意迁徙到淮河以北落户,朕当他们是北方之人,以后南北榜的好处,你们一样不落下,怎么样? 谁给朕去?” 他这话音刚落,百官脸色大变。 北地苦寒,哪比得上江南的好? 虽然如今的江南也被战争打得支离破碎,可是就算如此,也胜过北地百倍! 要他们去北方,那是绝不可能的。 可是皇帝的要求已经放在这里,不去,就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这些人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皇上,故土难离呀!” “来人呀!” 朱元璋一声令下,侍卫扑过去,将那位官员押下。 “这位大人说故土难离,朕不信,朕今天就要看看,你是不是离得开?流三百里……” “陛下饶命……” 老朱突然的发难,让百官措手不及,他们此时才惊醒过来,眼前这位皇帝,可不是好说话的主。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洪武皇帝刚从马上下来,他身上的血,还没洗干净呢! 想到此此处,百官胆寒,再也不敢在南北榜上说事。 一时间,众人噤若寒蝉! “你们要的公平朕给你们了,接不接是你们的事! 可若有谁再拿公平给朕说事,别怪朕帮他公平!” “刘基,你给朕进来……” 朱元璋转身,不再理会那些官员,进了御书房。 李善长脸色难看,只是盯着刘基跟皇帝进去。 “走,都回去,没有事做了吗?” 他回身,挥手,让百官散开,再回头望着御书房的方向,若有所思! 御书房内! 刘伯温径自跪在地上,皇帝只是看着他,久久不言。 “刘基,朕对你很失望……” 朱元璋一句话,让刘伯温身躯震动。 皇帝这句话中蕴含的情感,充满真诚,他抬头,却见朱元璋已经走到窗边,背对着他。 “朕明白你的立场,朕同样有朕的立场!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有相互扶持,也有相互争斗,这些朕都能理解! 只是朕想不明白,这大明连天下都没定,你们这些人,角色转变未免也太快了!” 皇帝回头,刘伯温赶紧低下头。 “咱们这些人,一年前,还是别人眼中的反贼,朕还记得朕没做这个皇帝的时候,你们这些人跟朕还没有这些隔阂,如今你也好,李善长也好…… 一个个都开始算计自己私人利益了? 你刘基还记不记得,你说心怀天下的话语? 告诉朕,朕分南北榜,是为什么?” 朱元璋几乎是用咆哮的语气,质问刘基。 刘伯温的身体在颤抖,朱标也有些于心不忍。 “陛下在推动算学入科举的时候,大概还没有分南北榜的想法,想来陛下最近是有高人指点…… 臣思索了一下,以陛下的手段,如果您是一开始就知道,应该会跟算学入科举一起铺垫这件事,可但算学入科举尘埃落定,您都没说,这证明您得到这个建议并打算推行,不会超过三天!” 朱标正准备劝说朱元璋,刘伯温突然开口。 老朱不言,朱标愣住。 刘伯温抬起头,神色平静。 “所以,给您说这件事的人,也不可能是许存仁,许老做学问也许不错,但想不出这种千秋之策! 我大明拿下天下之后,陛下要面对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南北方弥合的问题,这个问题臣以为陛下会缓缓解决,直到陛下突然祭出南北榜, 证明陛下此时已经在铺垫此事! 因为有算学入科举在前,科举改革大势已成,陛下不想浪费这个好机会,所以才强行推动南北榜! 我大明拿下大都,就是今日之事,北方的百姓喜迎王师,但同样会对您这位陛下心中多有猜想! 南人在前朝,是最下等下贱之人,南北汉人,这数百年来几乎几乎反目成仇,北地的百姓被南方的朝廷控制, 他们也担心这数百年的仇怨,会不会导致屠刀落下! 陛下分南北榜,也有让天下归心之意!” 朱元璋颔首,刘伯温还是那个刘伯温,他虽然未必有张异看得深远,但那小子是有仙缘在身。 刘基几乎是老朱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算计。 但,也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真的生气。 “既然你看透这一切,那你为什么要当出头鸟?” 刘伯温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出话,他苦笑一声,将整个人伏在地上。 “因为你刘大人已经长出息了,你身边有了依附你的人,你虽然看透朕的想法,却被你的手下裹挟,不得不出来…… 你知道朕的算计,是为了天下大势,也是为了百姓! 可是你刘基依然选择你的立场,站在朕的跟前? 你若为了其他事站在朕面前,朕不会如此生气,但这件事,朕对你……失望至极!” 朱元璋一番话,让刘伯温再也坚持不住。 他明白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定位,同样是文臣,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心腹,但李善长的为人朱元璋同样清楚。 相比对方,自己在皇帝心中,大抵还算是个有理想的人! 朱元璋可以允许自己在朝中结党,跟李善长争斗,但如果他明知公利和选择维私利,那在老朱眼中是很严重的事, 也是因为如此,老朱才会说出失望二字。 “臣,辜负陛下信任,请陛下责罚!” 刘伯温无话可说,就跪地不起。 朱元璋面无表情: “罚俸一年!回去思过……” 刘伯温不敢多言,叩谢皇恩之后,无声离去。 朱元璋父子目送他离开,朱标开口道: “刘夫子这次确实不该犯错,只看李先生就比他圆滑得多,身为百官之首,他看似为官员们出头,却又什么都没说! 夫子这次,不如李先生也!” 朱元璋回头,默默看着朱标,朱标一惊: “父皇,难道儿臣看错了?” “南北榜之事,你却没学会你张家弟弟说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从李善长的角度来说,他是朕的老兄弟,未来必定能封公侯的人物,他虽然是文臣,是宰相,但他的政治班底是跟着朕一起打天下的那些老兄弟,所以他自然不会对南北分榜感同身受? 那老狐狸能出面,还是看在拉拢人心的份上,和刘基怎么一样? 刘基虽然跟着朕也很久,但他可不是淮西人,若他肯真心依附李善长,也许就不会活得这么累! 但李善长那人不是那么好跟的,他刘伯温也是心高气傲之人, 所以这朕登基之后,摆在刘伯温面前的问题就是他如何自保,这老家伙也是硬气,竟然能拉拢一批人跟李善长打得有来有往! 但你再看看他的班底,就明白刘基为什么会比李善长更在意南北榜一事!” 朱标闻言,方才恍然大悟。 如今朝堂之中,确实有两个政治势力隐约形成。 其中一方,是以朱元璋最早打天下的那些淮西老兄弟为核心的那批人,李善长,徐达两人就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徐达是武将,长期领兵在外,李善长这位文臣就成为应天淮西帮的领袖。 另一边,刘基拉拢了浙东老乡和官场上和他政治理念相近的一批人,也形成了一个对抗势力。 二者看似相通,其实跟脚不一样。 李善长的依仗是那些还在北方打仗的功臣,他对于科举取士这件事并不敏感。 可刘基呢? 浙东从宋时起,就是天下科举出进士的重地之一,刘伯温的根基就是那些浙东的老乡和依附他的低阶官员。 对于浙东一派来说,科举是关系到他们身家性命的东西。 如果刘伯温不出头,大概那些依附他的人马上就会做鸟兽散。 “朕理解他的立场,但他也应该看出朕的初心,他刘伯温完全可以用更怀柔的办法,做到两全其美,可是他出此昏招! 他倒是忘了,朕让他做御史中丞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让他用监察权去结党营私的,若是如此,朕何必用他? 给他一个清闲职位养老去就是!” “希望刘夫子能明白父皇的苦心……” 朱家父子的对话告一段落,另一边,御史中臣刘伯温走出皇宫,和进宫前的愤慨不同,他此时有些失落。 等出了宫门,却有人等着他。 这些官员要将他围起来,刘伯温摆摆手,让他们不要靠近! 他独自一人,往前走。 只是路过一人的时候,刘基说了一句: “陛下背后有高人,南北榜一事,决不可再提! 你出身检校,可以去打听一下,陛下最近跟谁走得近, 还有,也许从其他人身上,也能找到线索!” 说完,刘伯温上了自己的车,车夫道: “老爷,您要回御史台?” “不,去许府!” 刘基深吸一口气,这次陛下对他已经有了成见,他必须做点什么弥补一下。 南北榜一事,他插不上手,但算学入科举,他还能帮得上忙。 许存仁那老小子,大概还在为算学教材的事情发愁, 他身为太史令,刚好数理学也是他的拿手强项之一,可以用上 他来许府的时候,正好撞上许夫人出门。 “见过老嫂子!” “是刘大人呀!” 许夫人朝着刘伯温行了个礼,道: “你是来找老许的吧,我给你通报一下!” “嫂子有事您自去,还跟我客气做什么?我自己进去找他就是……” “行,他正跟他的学生聊什么呢,我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你去吧!” 刘伯温跟许夫人告辞,推门而进。 “你小子给我鼓捣出个什么算学入科举,害得老夫霉运连连,你不帮为师擦下屁股?” 许存仁从里边传出来的话,让刘伯温心神剧震。 为了提高均订,作者调整了更新章节,每天变两更了,不过更新量不变,一样日万。如果我写得过来,每天0点后和中午十二点各一章,如果赶不及写完0点后一章改到早上。同样如果遇见出差或者工作忙,日更会暂时变成6000~8000字,时间宽裕之后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