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科举改革,轩然大波(1 / 1)
第128章科举改革,轩然大波 许存仁一脸懵逼,他自己那份答案就算不行,也不至于让皇帝这么发怒吧? 难道他的方案真的有那么差? 眼见外边,侍卫已经进来了,皇帝怒不可遏。 许存仁无奈,只能跪在地上,告诉皇帝: “陛下,其实臣还有另外一份答案,只是臣自己都觉得有点偏激,就没拿出来……” 朱元璋用手制止侍卫,死死盯着许存仁。 许存仁从袖口中,交出另一本奏疏递给皇帝。 皇帝打开,登时眉开眼笑。 算学入科举,这味道就对了。 老朱虽然高兴了,可是戏也还是要演一演的。 他咳嗽一声,装模作样: “算学入科举,有点意思……” 然后,朱元璋开始查看许存仁的奏疏,越看越佩服张异。 张异真正推动算学入科举的心思他明白,可是他说的那些是绝对不可能对许存仁说。 但他换了一种说辞,同样可以自圆其说。 朱元璋认真思索张异的意见,发觉也有道理! “这算学入科举之策,是你想出来的?” 老朱居高临下,声音看不出喜怒。 许存仁跪在地上,也不知道该不该将张异召出来。 如果是喜,以他的心怀,自然不会去抢学生的功劳。 可如果皇帝不喜,那不是连累学生吗? 许存仁想了一下,回答: “这个方案是臣和臣的学生,也就是龙虎山那位小真人张异闲聊的时候,得到他的启发! 张异聊到道与术,让臣想起君子六艺,再从君子六艺中思索当年孔圣人为何要让读书人在学习经义之余,还要学习九数、五射、五御之学…… 臣再想到,朱子言:先知后行,这道理学得再好,终究也是要落在实处, 所以微臣大胆提议,将算学纳入科举!” 朱元璋再问: “为何是算学?” 许存仁将张异说的那番道理再说一次,朱元璋才放过他。 “许先生这想法,至少是真心为我大明选材费心费力,这样吧,东西先放朕这里,朕回头研究研究! 等朕跟群臣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许存仁闻言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至少这关是过了。 至于皇帝采不采纳他的意见,那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事。 他百感交集,没想到张异那天马行空一般的主意,居然真的入了朱元璋的法眼? 他那位道士学生的本事,不容小觑。 见朱元璋没有惩罚他,许存仁马上升起给张异邀功的主意。 “陛下,我那两个学生,孔讷你也见过,这张异那孩子,其实您也可以见一见! 这孩子虽然无心圣学,但他旁观者清,他跟微臣交流之中,有许多想法就是微臣也叹服……” 朱元璋:…… 朱标:…… 他们可以见任何人,唯独就是不能见张异。 许存仁呀,朕劝你不要多管闲事…… 老朱没有发火,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知道了,朕有自己的考量,伱出去吧!” 许存仁跪下,谢恩离去。 等他走出御书房,朱元璋才忍不住笑起来。 “张异这臭小子,朕就知道他能忽悠,许存仁这个书呆子,都被他忽悠瘸了!” “许先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呆子吧,如果他是书呆子,那大明的书呆子多了去了!” 朱标忍不住为许存仁辩解,朱元璋点头: “你说得没错,张异说那个什么什么官僚,许多人读了一辈子书,看似运筹帷幄,指点见山,但真落到实处有能力的人也不多! 你别看我大明如今的官员素质都不错,那是因为这些老狐狸经历过乱世,都是历练出来的人才! 如果以后天下太平了,只靠读点圣贤书可不行……” 朱标闻言莞尔,父皇前阵子还想通过科举去限制思想,如今却忧心起官员的素质。 人心变幻,莫不如是。 不过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他确实也反对朱元璋以前的改革,老朱种种想法,还是应验了张异对朱元璋的评价。 他不相信别人,从某种程度上也不相信自己的子孙, 作为一个强势的,且爱操心的皇帝,他总是忍不住想要把百年之后子孙的心也操了。 可人非圣贤,一个皇帝再英明,一旦做下这种决定,往往会给后世留下隐患。 这是老朱的毛病,他有时候也许意识得到,有时候也会毫无所觉! 身为皇帝,很多人也许看得出朱元璋的毛病,但因为各种原因都不会直接点出来, 且就算有人点出,除了马皇后,就算朱标都不能保证被戳破阴暗面的朱元璋会不会暴跳如雷。 唯有张异这个异数,他有足够的价值让朱元璋只能忍着怒火被他黑……也有足够的立场让朱元璋相信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客观的! 也许皇帝都没意识到,在认识张异这短短几个月,他本人都改变不少。 “来人,将这份东西,给中书省送过去……” 朱元璋见朱标也看完许存仁的奏疏,喊来太监将奏疏送往中书省。 不久之后。 中书省的官员们,已经看到许存仁的奏疏。 科举事关为国选才之大事,虽然如今恩科未开,可是这件事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关于开科的情况,就算中书省也一直在推进。 许存仁因为科举的事,跟皇帝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他的改革方案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重视。 只是大家看到算学入科举之事,大部人人脸色大变。 “许存仁这是胡闹……” “算学入科举,这是哗众取宠的行为!” 许存仁的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安静的中书省变得人声鼎沸。 “算学入科举,他许存仁是打算恢复唐朝旧制?还是恢复王安石的太学三舍法?” “许存仁的提议,可不止这样,他要将算学和经学并列!” “大逆不道,虽然算学也是君子六艺,然圣学与算学,如何能相提并论,一者如枝干,一者如细枝,不行,我要给皇上上奏疏!” 在乱哄哄的中书省,李善长一直冷眼旁观,坐看官员们群情激奋。 他和其他人不同,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他明白一件事,至少朱元璋将这份东西送到中书省,就代表老朱至少心里是认可的。 对于科举的事,李善长自己有自己的看法…… 他是文官之首,也是未来的勋贵…… 他的立场跟其他人有所不同。 “诸位大人稍安勿躁,陛下又没有定夺,你们急什么?” 其他人才反应过来,纷纷询问李善长: “李大人,这件事您怎么看?” “陛下既然将东西发到中书省,至少代表他有这个意向,我建议诸位大人还是回去好好想想,再决定怎么写奏疏!” 李善长自然不可能直接表态,而是将问题推出去。 那些官员也觉得有理,这件事就暂时放在一边。 只是下朝之后,关于科举改革的事,由中书省蔓延到整个大明官场。 上至宰相六部尚书,下到南京府下个县城的县令,都加入关于科举的讨论之中。 “算学,是什么?” “学经学时间都不够用,哪来的时间去学算学!” “许存仁老糊涂了,还是被皇帝逼得没办法,所以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 “说起来,算学也是六艺之一呢?” “旁枝末节……” 关于科举,几乎牵动了天下学子心, 许存仁因为推出这个改革,几乎成为全民公敌。 无数的奏疏从四面八方,朝着皇宫汇聚而去,大多数都是反对科举改革的,而有少部分表示中立的声音,也被湮灭在批评的声浪中。 …… 几日后,国子学! 张异用手托着下巴,无聊地看着窗外。 他耳边,都是关于科举改革的讨论。 “都是你出的馊主意,先生都被骂得不敢出门了……” 孔讷回过身,对坐在自己身后的张异抱怨道。 张异也无语,这件事的阻力比他想象中还要大呀,无论是他,还是许存仁,都低估了动科举的严重性。 其实历朝历代科举改革,皇帝很少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推动讨论。 一般来说,君王怎么定,群臣怎么遵从。 反对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 可这一次,老朱在得了许存仁的提议之后,也不表示同意还是拒绝,而是交给中书省讨论。 他暧昧的态度,其实才是助长这次全民浪潮的罪魁祸首。 而在这次反对声浪中,首当其中的自然就是提出方案的许存仁。 他在事情发酵的一开始,就被百官围攻,关于他的黑料,或者制造的黑料,都已经满天飞了。 声称要跟他划清界限的人,也有不少。 就算在国子学中,学子对许存仁也颇有意见, 算学虽然在两宋之时达到了巅峰,可它终究是个不入大雅之堂的东西, 大家十年寒窗苦读,学的就是经义,你告诉我靠算学,别人不喷你才怪! 老许虽然自认为没有私心,但还是只能选择装病避避风头。 “先生在家估计一边看《传习录》一边骂你!” 孔讷的声音有些幸灾乐祸,不是针对许存仁,而是针对张异。 张异从沉思中回过神,道: “离八月不远了,我听说北方咱们的军队推进很快,说不定还不用八月……” 比扎心,十个孔讷也不是张异的对手,他被刺得心痛,登时沉默下来。 孔讷因为御书房前一跪,跪出了孔家人的血性, 这让他在应天府中的日子逐渐好过,人也开朗不少。 可是张异说的那件事,他好几次试探了他的爷爷,到最后,却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反而是,孔克坚更疯了! 张异看着孔讷的模样,就知道他也说不动孔克坚。 这其实也正常,华夏的华夷之分,严格来说从洪武朝才会开始出现! 孔克坚有他的坚持,其实也正常。 不过这并不关他的事,他告诉孔讷那些,只是还他一个人情,至于他家世怎么处理,与他无关。 张异转移话题: “其实我觉得,如今闹得满城风雨,对先生来说反而是好事!” “啊!” 孔讷果然被张异吸引注意力,从家里的烦心事中脱开。 “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嗅到了有人挖坑的味道……” 张异嘿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