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风波又起!(1 / 2)
尝着甜头朱允炆,当然不会就此罢手,紧接着他以诸王为国戍边,甚为劳苦,身体多疾,且边地无良医为由,请奏皇帝允许诸王可回京养病。
朝廷发来行文是统一的,远在西安的朱雄英,当然也收到了。皇帝在诏书中说:凡身患疾病,封地无良医者,皆可循父出子守之责,请旨归朝调养。
看着锦衣卫上报朱允炆最近的活动及朝务的走向,再联想到其食言而肥,选择与最讨厌的藩王们合作,朱雄英脸上,不由露出丝丝冷笑。
是的,不管从法理,还是人情上说,朱允炆这么做,收获皇帝、太子赞誉的同时,也能收获诸王、文武官员的善意。毕竟,与一个仁义之人打交道,比阴晴不定的人,要轻松的多。
可他恰恰忘了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一,大明传位的顺序,以嫡以长,自天子到诸王莫不如此。其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诸王皆有私心,谁会为他站出来张目呢?
就比如那个“时间线”,靖难之役发生之时,天下诸王那么多,有谁为他效以死命了?与这些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靠他们成势,跟咱掰手腕,疯了吧!
“行了,宋忠!别吊丧着脸,多大个事儿,怕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给应天的蒋瓛发密文,不要干预荆王、秦庶人的行为,秘密记录即可。”
朱允炆也好,朱樉也罢,在他的眼中不过就是挑梁的小丑。与他们的小动作相比,朱雄英更在乎移民充边的大政,这可是安定边境的百年大计。
他明白,太子将缴获的金银勒令返还是为了他好,可朱雄英不能接受这个好意。西征一役,朝廷在火器、盐铁上的支出不小,这是个不小的亏空。
如果不及时不上,亏空便只能越来越大。所谓,上面针鼻儿的眼,下面斗大的风,就是这个道理。不上这个亏空,也深得户部摊牌到江南百姓的身上。
千里转运,耗费弥大,运抵前线十剩二三,花费如此之大,充分暴露了以应天为都的短处。每经历一场战事,都是在大明不富裕的国库上,削下重重的一刀。
还好,预先截留了一部分,并留下了全部的牛羊、战马,变现之后,勉强可以应对此次移民充边之事。
“下去后,传铁铉、郑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