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谍战王陈龙(1 / 2)
陈龙,原名刘汉兴,曾用名陈振东。抚顺市瓢儿屯人,生于1910年12月。1917年举家北迁吉林宁安县,读几年私塾,童年读过私塾,立志学民族英雄岳飞,长大报效国家。
1926年中学毕业后,参加张作霖的东北军,在二十一旅六五九团当士兵。后入吉林陆军军官学校,1928年毕业。先后任排长、连长。曾驻守牡丹江车站及附近铁路沿线。
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全境沦亡。刘汉兴胸怀家国之恨,立志驱逐日寇,恢复国土,毅然率领全连士兵投奔共产党员李延禄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后称抗日自卫军),先后任第2旅第3团第2营营长、第3团团长和自卫军副参谋长,参加过许多血战,在团山子战斗中曾击毙日寇风岛大佐。在战斗中,他采取消灭日军、分化伪军的两手策略,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
1933年4月下旬,受李延禄派遣,刘汉兴作为救国军前方指挥到宁安县策应城内两个连的伪军哗变。攻城时,他一面向守城伪军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瓦解伪军;一面指挥部队专门向日军射击。城头伪军打起白旗纷纷倒戈,抗日军很快攻进了东京城。刘汉兴指挥作战,总是善于运用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办法,多次战胜敌军。周保中非常支持他的作法。不久,他被周保中派到柴世荣部任参谋长。
密林游击战期间,他练出一手好枪法,擅使双枪,晚上都能打断数十米外的香头。
1934年2月,柴世荣与刘汉兴率部参加周保中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同年5月,刘汉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分别于1935年2月,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1935年5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参谋长;1936年3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参谋长。
1936年冬,陈龙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第八分院学习。中共共产国际代表陈谭秋去看望他们。根据规定,学员一律更名。陈潭秋为他更名为“陈龙”。
1938年年底,陈龙以优异成绩毕业,经新疆返回延安,先任中央党校军事教员,后任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肩负反奸防特、保卫党中央及领导人的重要任务。当时,该部仅有几十个人、几部电台和十几张木板搭成的办公桌。面对日本特务机关和仿照德、意等国情报系统建立并有最先进器材的国民党军统、中统特务机关,陈龙既斗智又斗勇,粉碎了敌特暗杀中央领导人和窃取情报的各种阴谋,肃清了其内线。国民党特务都视被派到延安为畏途,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反间谍斗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特斗争中,陈龙又强调“勿枉勿纵”。延安整风的“抢救运动”时,康生用“一逼二供三相信”(“逼供信”即由此而来)制造出数以千计的“失足者”和“特务”。陈龙当时就说:“我就不信这都是真的。”为此他长期奔走,同有的领导拍过桌子并发过火爆脾气,还以自己的党籍作保,以这种人称“咬死理”的态度为一些同志剖白了冤屈。对有疑点又不能确认的人,他也坚持让其工作并在实践中考验,而反对逮捕关押。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要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如何保证毛泽东的人身安全,当时已成为全党最担心的头等大事。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选派最忠诚、最勇敢、最机警和富有牺牲精神的人,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毛泽东,以保护他平安归来。
谁最适合承担这样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当时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和副部长李克农一起来到毛泽东的窑洞。康生一连提出几个人选请毛泽东选择。
毛泽东听完,沉吟片刻后问道:“你们那里不是有个陈龙吗?”
“有。只是这个同志的脾气不好。”康生答道。
“听说他带兵打过仗?”毛泽东没有理会“脾气”问题又问道。
“在东北抗联当过参谋长,我们有时还叫他将军呢。”李克农连忙介绍情况。
“那么还是去个武的吧。”毛泽东略作思忖作出了决定。
中央社会部与党中央同在枣园办公和居住,毛泽东很熟悉这些同志们,他独具慧眼,心中早就有了明确的人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