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家兄朱由校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事艰难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事艰难(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渣A怎么可能宠老婆  清穿之啃老皇子  冤种玩家的人生模拟器  我和兄弟们不想提起的事  八方灵守  星之启示录  王之羽翼  天梦神阁图书馆  从大周将军到皇帝  花开至荼靡 

比如一座石桥,有徭役的时候可以征徭役,而官府只需要出材料钱。

甚至可以说、如果当地有合适的原材料,那么就只需要付出工具钱,以及三合土的材料钱就足够。

但如果废除了徭役,那么人工费就出现了。

一些小县,哪怕一天只给十文钱,那一百人就是一两银子,一千人就是十两。

一条道路、一座石桥,一条水渠……

这些基础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时间都是以月来计算的。

哪怕只招募百人,修建三个月的道路,也需要九十两的支出,加上工具、原料,支出甚至可以达到二百两。

二百两银子,地方小县一年又能有几个二百两?

大明1427个县,沿海地区还好说,内陆的一些县城,库银也不过就是二三千两银子罢了。

这看似很多,但衙门的日常维护、城墙修葺,城中道路修补等等,就要用去大半银子。

有些时候、朝廷还会让各省筹措银子,这对于这些县城更是要了老命。

就比如眼下的西南战事,五省自己就筹措了一百八十多万两,这些都是建立在各县往外掏银子的情况下。

朱元璋制定的财政制度,保证了地方官府对农民的赈灾,以及地方官府自主的权力。

原因就是汲取了宋朝、元朝过度集中银两到中枢,而导致地方财力不足的百姓受灾事件。

也因为大明地方官府留足了自己运转的银子,所以很少能看到中枢发银子赈灾的情况。

这系统很好,可架不住晚明文官、太监、皇帝、勋戚等势力胡来。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已经被他们搅成了浑水。

让各省筹措银子这种事情,本质上就是降低地方县城对灾荒抵抗风险的行为。

所以朱由检要想让地方废除徭役后,还能继续运转,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首先就是集权一个部门,尤其是财政。

御马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集权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军屯田,就达到了惊人的赋税收入。

如果取缔地方筹措银子,那么地方财政会富裕起来,至于各种军事行动,则是由中枢拨发银两。

中枢的银两够不够,这是废除徭役是否可行的前提。

在朱由检脑筋飞快运转的时候,他的车辇也到了乾清宫门。

经过通传后,他走进了乾清宫,进入了养心殿,并且见到了坐在位置上,皱眉处理奏疏的自家皇兄。

“哥哥……”

朱由检一开口,朱由校便放下了奏疏,抬头对他露出和善的笑容道:

“弟弟来了、坐吧,说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事情倒是有,不过……”朱由检坐在了魏忠贤叫人搬来的椅子上,对自家皇兄道:

“臣弟想废除天下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一句话说出,朱由校陷入了沉默。

废除徭役,代表的是朝廷可能会每年增加上百万两银子的支出。

朱由校想不通,自己弟弟为什么要说出这种事情?

“徭役之事,废除之后,朝廷的支出会变多,还是等平定辽东再说吧……”

朱由校想了想,最后用比较和善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变相告诉朱由检,自己并不像废除徭役。

对此、朱由检却说出了另一种见解。

“废除徭役,并非是一种出而不得的行为,废除徭役,南镇抚司监督,这只会让百姓对哥哥感恩戴德。”

“哥哥忘了吗?日后我们还要收取赋税,如果废除徭役,百姓能在家中农作的时间更长,照料作物更加心细,那么亩产上涨,朝廷的赋税也就更高。”

“更别提有了民心之后,若是日后要征收杂项,那么天下百姓在面对士绅蛊惑时,一旦有人提起这件事,百姓还会一条心的和士绅走到一起吗?”

朱由检的话有些道理,但朱由校却道:

“徭役废除自然是好事,但民心真的在天子身上吗?”

“弟弟别忘了、当初淮北大饥时,士绅不过稍微煽动,饥民便险些暴乱。”

“如果我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却说这是朝中大臣的功劳,那么百姓只会感激朝中大臣,而并不会感激你我。”

朱由校的观点得到,他清楚舆论权眼下不在他兄弟二人身上。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兄弟二人做了惠民的事情,也会被推到朝中大臣身上,百姓只觉得出了清官,皇帝只是听取了意见罢了。

当然、南镇抚司可以宣传,但当地的百姓会相信吗?

是相信同乡的话,还是相信皇帝鹰犬的话?

这是一个难题,朱由检把它想的太简单了,朱由校想的更为全面。

对此、朱由检只能在沉默中说道:

“哥哥想的周道,是弟弟我想的太顺了。”

朱由检清醒了过来,他以为他有锦衣卫、有了军队,有了钱财,就可以拿捏文官了。

但是他遗漏了一点,那就是人并不是棋子,百姓也会思考。

在这种舆论由文官掌控,并且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时代,百姓更愿意听取同乡官员的话,而不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齐王。

“弟弟能理解就好。”看着朱由检听劝,朱由校也松了一口气,随后拿起一份奏疏道:

“这是熊廷弼听到了弟弟上次说要围剿老奴后送来的奏疏,熊廷弼回应,事情难为。”

“弟弟多次保他,与我说他有才干,可眼下他经略辽东,麾下十八万兵马,居然不敢与老奴交锋……”

朱由校停顿,没有继续在说,但意思朱由检清楚,那就是开始怀疑熊廷弼的能力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上次守住辽沈,主要还是朱由检操作得当,而熊廷弼所部,又是诸部之中,唯一没有斩首的兵马。

加上去年六月的蒲河之败,仔细算下来,熊廷弼并没有什么功劳,唯一可以称赞的功劳,或许就是整顿辽东有功了。

朱由校怀疑熊廷弼,这点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他也知道熊廷弼不会说场面话,说话比较直,所以让人觉得他怯战。

但朱由检清楚,眼下辽东明军实力是比较强,但将领的素质显然跟不上。

如果真的要收复失地,那朱由检最少要找到最少四个能指挥万人而不乱的将领。

这四个人,朱由检着实有些找不到。

不管是孙传庭、洪承畴,还是杨文岳、吴阿衡……

他们都才带兵打仗不足一年,顶多也就和戚元辅他们一个水平,指挥万人,还是对付老奴和八旗主这样的对手,想要获胜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与其折损数万人,收复铁岭三地,朱由检还是愿意等待,等裁撤了辽东卫所,再动兵。

因此他只能继续为熊廷弼说话直这件事情上擦屁股,好言相劝道:

“熊廷弼说话直,哥哥是知道的,之所以他说事情难为,是因为兵马和将领的问题。”

说罢、朱由检看向魏忠贤:“拿我送给皇兄的辽东沙盘来。”

“是……”魏忠贤作揖应下,随后让人抬来了之前朱由检让人做出的辽东地形沙盘。

沙盘来到后,朱由检看了看城池和兵力旗帜,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和朱由校一起起身,为他解释道:

“哥哥请看、眼下沈阳、辽阳两城有兵五万八千人,两城之间的各堡还有五个营,一万五千人的兵马。”

“看上去,这一线的兵马足够多,但是哥哥别忘了,这加起来七万三千的兵马中,只有不到八千骑兵。”

“老奴麾下的骑兵众多,在北线来说、这地形利于老奴,而不利于我军。”

“说完北线,哥哥你再看东线,东线的戚元辅等七营二万一千人,仔细算来不过训练了十个月,并且其中还有八千多人的甲胄还没有配齐。”

“大宁三卫的一万六千八百人里,也有四千多人还没有装备甲胄,其中九千骑兵,更是连一人一马都满足不了。”

“臣弟上次说收复铁岭等地,不过是堵上文官想要在河套用兵的想法罢了。”

“真的要收复铁岭,最少要等这三地的兵马配齐甲胄,战马,才能真正的出兵,收复失地。”

“……”听完自家弟弟的话,朱由校沉默了一会儿,随后才叹气道:

“四处都要用银子,马匹一事也是难事。”

“哥哥不用担心,我已经让下面的人把辽东贩粮的二百万两银子向京城运来,最后会归入内帑的。”

朱由检笑着安慰自家皇兄,又再开口道:

“另外、臣弟准备在年末水军三卫的战船打造好后,命他们南下前往大琉球。”

“听闻大琉球有不少高大树木,那些树木若是运到京城来,三大殿的修缮事情,就可以开始了。”

“真的?!”听到这话,朱由校眼前一亮。

他可是做梦都想修复三大殿,但三大殿修复的费用,高达千万两白银,这是他掏不出来的。

现在朱由检这么说,他高兴也不奇怪。

在得到了朱由检的确定后,朱由校就高兴的看起了辽东的沙盘,至于朱由检,他虽然脸上笑着,心底却叹了一口气。

三大殿修复的银子,都够大明训练十万新军了。

如果是他,他绝对不会把银子花在三大殿上,因为他是实用主义。

可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的人,或者自家皇兄看来,一个没有三大殿的皇宫,就好像失去了天命的王朝。

他不可能阻止三大殿的修建,哪怕他不出银子,但朱由校也会从内帑拿银子来修的。

他能做的,只有让水军三卫拿下大琉球,在辽东和大琉球开拓耕地的同时,将可以用的木料运往天津。

想到这里、他看着眼前脸上挂着笑容的朱由校,只能在心底摇了摇头,叹气道:

“世道艰难啊……”

------题外话------

四点还有一更

请知悉本书网址:www.bige7.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m.bige7.com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雍正往事 横看春秋纵战国 黑唐行者 诸位皇上我来自后世 大周天子柴荣 最后的党项 刚被退婚,我下属就对我图谋不轨 三国第一悍匪 特种兵:我,列兵!开局打爆狼牙 三国之败家王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