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宰牛(2 / 2)
“听闻主上把天下所有的府兵集中辽东,总共有百万之众,应该不至于失败。”孙安祖有一点疑惑,不知刘牧之为何会这样认为。
就算不知道征辽最终结果,刘牧之也不认为征辽能成。
打战又不是人多一定赢,要是人多一定赢直接比谁人多就行了,还打什么战。
80万对60万的那场,不就是人少的赢了。
有时候,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但是饭量一定大。不能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共同作战的结果就是人多力量不一定强,需要的后勤却不会减少。
无论是杨广本人,还是手下的将领,都没有指挥113万大军的经验,也没有让113万大军协同作战的能力。更严重的是,之前的百万大军都是虚称,就杨广的百万大军是实打实的113万,杨广和底下将领不但没有经验,也无法参照其他人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虽有百万之众,能够发挥的实力并不强,需要的粮草却不会减少,怎么想都是亏成狗的举措。
刘牧之虽然知道是这个道理,但害怕孙安祖无法理解,只能说得简单一点。
“先帝在时,国力强盛,尚且只能让高句丽表面臣服,而无法直接攻取辽东。现在主上滥用民力,挥霍无度,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国力日渐衰落,且不识兵略,昏庸无道,远远比不上先帝,怎么可能攻取辽东。”
老子英明神武,国力强盛都无法奈何高句丽,儿子连老子都比不过,还想让高句丽臣服?
这个说法浅显易懂,让人更容易接受。
果不其然,听到刘牧之的说辞,孙安祖几人连连点头称赞。
刘牧之咽下一片牛肉,神采奕奕,自顾自说道。
“大业以来,因为徭役,百姓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连年疲于奔命,始终无法稳定下来耕种土地,而官府的赋税有增无减,百姓的负担日益增大,生存压力日益加重,天下百姓苦徭役久已。”
“只要有人率先举大事,天下百姓必定云集而景从。”
事实上也是这样,王薄率先举事,很多活不下去百姓就自发往长白山集中,没几年功夫,长白山举事的规模就从几十上百人发展到十余万人。
比如:后来占据江淮的杜伏威,就是先跑到长白山造反,长白山混不下去了才跑到江淮地区发展事业。
刘牧之知道:这种情况下,隋末局势就是一个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星,立刻就会爆炸,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的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孙安祖没有什么远见,造反也只是因为过不下去,谋求一条活路而已,看到刘牧之如此自信,不禁想到:难道造反真能成功?我是不是错过称王称霸的机会了。
随即孙安祖又释然,不再患得患失,他清楚自己没那个能力,就算他当老大也不一定成功。现在跟着刘牧之挺好,如果刘牧之成功了,他也能跟着后面混个侯爵,不能成功他也没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