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奴隶出身(2 / 2)
而且白马寺的名声还是最响的,占着最好的那一块地不说,里面种出来的水果更是精品,洛阳城有句“白马甜榴,一实直牛”的谚语,说的便是这寺里的石榴。
前几年寺里还结出了个八斤重的石榴,城中人都说这是吉兆,最后皇上更是在住持的邀请下,亲自前去采摘。
惜卿对此却不以为然,她觉得石榴长这么大只能证明这块地肥沃,要么就是出现什么基因突变的生物现象了,真要是吉兆,那么就该来个雷把廖镇裕给劈死,不然算什么吉兆?皇上天天提心吊胆的还叫吉兆?
不过她最后还是吃上了这一个价钱顶一头牛的石榴。因为皇上觉得这是个祥瑞,摘下来拿回宫中自己吃有些不妥,便让程霁泽在宫中分发给各宫人。
啧啧,这时候就体现出关系户的优越来了,自己这个“干儿子”反正是最先吃上的。
但是要真让她分享一下感受,惜卿也说不上什么来,甜倒是挺甜的,可是能换头牛就真的有些夸张了吧。
也许这就是奢侈品的品牌效应和有钱人的生活吧,反正惜卿这个只领工资的打工人确实是不太懂这些。
说起大胤这奇葩的寺院经济,自然与佛教在大胤的广泛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百余年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经受不住战乱与苛政的人选择出家为僧为尼,倒成了活下去最为简便的方式。
谁让寺院僧侣享有国家的免税政策呢?而且这时候的和尚能吃肉能喝酒,要是愿意的话,娶老婆也不是不行。
惜卿曾在宫中清点过洛阳城内的寺庙,保守得有千余所,虽然其中六七百所的情况比较特殊——廖镇野诛杀百官后,其中半数大臣的宅邸被改建为佛寺,但是就算是这样,那原来城里也得有三四百所寺庙,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也不怪这两年收上来的粮食布帛越来越少了。
惜卿继续听着吕安贤的创业史,心想机会果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吕安贤这干一行爱一行的脾气,放在哪里估计也都能活的不错。
而且大胤正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吕安贤虽然干着买卖,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服务的封建统治者。
当然老百姓的钱他也挣,但是挣不了多少,人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轮到他的估计就是卖盐卖铁了。
也就是吕安贤这么自嘲似的顺嘴一提,才让惜卿想起来大胤的盐铁经营权也不归中央管。
怪不得十几年的功夫就能从一个奴隶摇身一变成为洛阳城内首屈一指的富商。
那么问题来了:
所以大胤这个朝代是怎么维持了将近两百年的?果然少数民族的运气都不会太差是吗?
自己这才刚刚出宫,就已经发现了大胤统治制度中的种种弊病。
惜卿有预感,这段时间里,自己只会发现更多毁三观的事情。
想到这儿,她笑得比哭还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