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西厢记》(1 / 2)
《西厢记》:
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作家王实甫完成《西厢记》。王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创作的杂剧有14种,今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
闻名古今的《西厢记》的素材来自于唐代诗人元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传奇《莺莺传》:元稹从小便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是母亲一的拉扯他长大。可是当他长大后,却因为文明元扬而过着轻裘肥马的生活。他生性风流,却又用情不专,早年和表妹崔氏相恋,并已成夫妻之实,后来却为了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狠心将其抛弃,娶了裴尚书的女儿。若干年后,两人都各自成家之后,元稹仍要求崔氏以外兄身份相见,遭到了崔氏的拒绝。传奇故事《莺莺传》就是元稹这一段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作品以细腻委婉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故事哀婉凄绝,文字华丽流畅,使得它在文人中广为流传。《莺莺传》和后来文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吟咏,成了后来《西厢记》的创作源头。而对元杂剧《西厢记》发展作出贡献最大的,当属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
董解元,金国人,其生平无从考证。他在此前说唱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将这个缠绵动人的故事改编成了5万字左右的演唱词,名为《弦索西厢记》。在董西厢中,崔张的爱情故事产生了质的飞跃:崔张之间的爱情终于结出甜美的果实,才子佳人终于大团员,而不再是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作者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古佳人,合配才子。”这就从张生为自己“忍情”辩护转而成为对男女相爱的真诚讴歌,使得这一流传数百年的悲剧终于露出人性美的光芒。
如果说董解元的才子佳人自当相配的理想,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露出的第一道人性曙光,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更是第一声气贯长虹的号角,它直接喊出了“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声。
《西厢记》在故事情节和董西厢基本上差不多,说书和张君瑞父母双亡,孤身一人,书剑飘零。正准备去京都赶考,在普救寺遇到了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他毅然放弃了进京赶考的计划,租了一间西厢房,希望能再见到崔莺莺。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隔墙联诗,从此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孙飞虎听说崔莺莺貌如天仙,发兵围住寺庙,威胁说如果不将崔莺莺献出,就将全寺僧侣一概杀死。老夫人只得许诺:谁能赶走孙飞虎,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生挺身而出,他修书一封,请同窗好友杜确将军发兵相助,战败了孙飞虎,张生和莺莺喜出望外,只等老夫人亲口许下这门亲事。可是老夫人让莺莺以兄妹之礼拜谢张生,张生和莺莺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中,不能自拔。在红娘的指点下,张生为莺莺弹了一曲《凤求凰》,悠扬的琴声在崔莺莺心中激起了深爱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