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沈括出使/《资治通鉴》(1 / 2)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每年给辽国送大量银绢,以此来维持与辽国边境的稳定局面,但是辽国欺负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在谈判的几天之中,双方争论不休,没有任何结果。萧禧一口咬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带30里地方应该属于辽国。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对那里的地理不了解,明知萧禧提出的要求没有道理,也没法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和萧禧谈判。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由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了家中所有藏书。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沈周四处宦游,增长了许多见识。沈括12岁时,沈周在泉州为他延请老师,对他进行专门辅导。18岁时,沈括在南京学习医药学,并产生浓厚兴趣。1051年,沈周在杭州去世。沈括守孝3年期满,以父荫做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开始步入仕途。以后历任东海、宁国、宛丘等县县令。
治平元年(1064年),沈括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年),沈括入京,任职昭文馆编校,致力于天文历算的研究。熙宁五年(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这段时间,他修订新历,创制天文仪器。
沈括入仕后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支持者,是变法的骨干。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对地理也十分精通。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查清楚了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随后抽宋神宗作了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后来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萧禧才没有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到上京(辽国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出使。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把资料背熟。到了上京,辽国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对于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都对答如流,有凭有据。
辽国官员无法说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国回来的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便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调查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赞扬沈括办事得力,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十分重视地形勘察,为宋朝边境减少摩擦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南定县)去巡视。他假借打猎的名义,花了20多天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让木工用木板根据他制成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做全国地图的编制工作。12年后,沈括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成就突出,而且是个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的科学家。他曾经为了确定北极星的位置,一连3个月在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确切位置。
沈括晚年时,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闲居。在那里,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记载下来,写成了一三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共26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诸多学科。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杰出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天文历法方面。作者改造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并利用改进的仪器,连续观测3个月,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了极星离天极3°有余的结论;利用改进后的浮漏,进行10余年的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另外,书中还记载了作者首创的“十二气历”。
在数学方面。记载了作者首创的隙积术和绘圆术,开辟了我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