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中兴名将李光弼/颜真卿就义(1 / 2)
中兴名将李光弼:
李光弼是契丹人,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首领,武则天年间归顺唐朝,被封为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从小擅长骑马射箭,为人严肃坚毅,沉着果断,具有雄才大略。早年担任左卫亲府左郞将,后来逐渐晋升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府兵马使,王忠嗣非常赏识他,对他十分优待。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大将军郭子仪知道李光弼是一位了不起的将才,就推荐他为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
李光弼执法严明,言行一致。唐肃宗即位后,李光弼奉命来到灵武,做了户部尚书。当时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待御史崔众掌握兵权,号令不行,唐肃宗便命李光弼带兵5000至太原,接过了崔众的兵权。
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以10万大军围攻太原。当时留守的李光弼军队不足1万人,双方力量相差很大。将士们都主张加固城墙,全力坚守。李光弼认为这是消极防守,应该在防守中积极主动地出击。李光弼动员百姓拆掉房屋做擂石车,叛军靠近则发石攻打。史思明则命令部下建造飞楼,围上帐幕,筑土山接近城墙。他光弼便组织人力挖地道直到土山下,这样,土山便自然倒塌了,然后出其不意派精兵出击。史思明害怕了,留下蔡希德继续攻城,自己先逃走了。李光弼看出叛军力量削弱,军心动摇,便抓住这一时机,组织主力军奋勇出击,史思明军队迅速溃败。
公元760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改范阳(今北京西南)为燕京,自称为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整顿人马准备重新攻打洛阳,唐肃宗加封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命令他去攻打叛军。李光弼到了洛阳,当地官员听说叛军势力强大,都很害怕,主张退守潼关。李光弼权衡了一下,认为这个时候官兵决不能退,但可以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史思明率兵进入洛阳后,发现是一座空城,只得率军到河阳南面与唐军对峙。
史思明为了显耀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一批批战马牵到河边洗澡。李光弼见状,想出一计。他命令将军中500多匹马集中起来,把小马关在厩里,待史思明放马洗澡之时,把母马赶到城外。母马思念小马,便嘶叫起来,而史思明的马听到马群叫声,立即挣脱缰绳,浮水泅过河来。史思明一下子失去了上千匹好马,气得咬牙切齿,立即纠集几百条战船,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浮桥烧掉。李光弼得到消息,命令士兵准备几百条粗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待叛军的船靠近后,唐军几百条竹竿一齐顶住火船,火船无法支靠近,很快便烧沉了。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擂石机关炮攻击叛军,叛军死伤无数,仓惶逃窜。不久,李光弼打败了史思明。
李光弼多次所平叛乱,战功卓著,后来被晋封为临淮郡王。不久,图像悬挂于凌烟阁,赐铁券、予一子以三品衔。后因受宦官牵制,在洛阳北邙山战败。宦官鱼朝思和程元振屡次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蓄意加害李光弼,李光弼也一度被撤了帅职。
后来,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从安禄山发动叛乱,到史朝义失败,中原地区经历了8年的战火浩劫,史称“安史之乱”。
————————————————————————————————
颜真卿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