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统一规制/开疆拓土(1 / 2)
统一规制:
秦国是消灭其他六国而统一起来的,但是由于七雄并立时间长久,各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实行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
在文字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同样的字,不同的国家往往写法不同。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人民间的交流,而且给秦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21年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者全都废掉。为了在其他六国推广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乏颉》、《爰历》、《博学》3篇,作为文字范本。
李斯等人所书的小篆字范,其实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字自然发展的一次总结。尽管上述3篇范本早已失传,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时的纪事石刻中。据记载,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笔,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峄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瑯玡台刻石》尚存86字,这些小篆字形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画均匀,很明显地纠正了六国文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的缺点。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的隶书。这种字体,以前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但实际上是人们在抄写公文狱颂时,仓促中用不规则的草书篆体,渐渐创造出来的。这种“草篆”最初主要由狱史使用于德隶,所以叫隶书。秦始皇对隶书也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后的隶书,笔画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不仅民间使用甚广,而且各级政府的官文文体也多用隶书,只有少数重要诏书除外。
秦始皇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也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种的铜币在家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镈(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像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环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乱,计量单位不统一。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1尺的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登、种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种”,而魏国则以益、斗、斛为单位。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单位名称差别更大。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赵国则以镒、釿为单位,东周、西周以孚等为单位。
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必不可少的。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度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体措施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准器,又可以宣传秦始皇的功绩。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
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