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曹丕封诸王(1 / 2)
山越人赶在春耕之前归附,这让刘贤大松了口气。如此一来,不仅江东形势大幅度稳定,再不像以前那样会三天两头闹出民乱了,而且刘贤手中短缺的人力也得到了补充,不仅不会耽误明年的屯田,而且屯田的数量还将有大幅度增加。
三十余万山越百姓纳入统治之下,其效果不亚于拿下了一个富庶的大郡。而刘贤预先准备下的安置山越人的钱粮极多,足有二百四十万石,足够归附的所有山越人吃一年,而如今已经是二月中旬,距离八月秋收已经仅有半年了。换言之,刘贤准备下的安置山越人的粮草至少也能节省下一百多万石出来。
这又是一大笔财富。
当下刘贤欣喜不已地盘点着自己麾下新增的纳税人口以及节省下来的粮草,再清点着这段时间用从中原赚来的钱陆续购进的五百万石粮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刘贤心中顿时踏实无比。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贤赚钱越多,购粮的数目还将不断增加。
屯田的人力足够,存粮又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刘贤对即将展开的对魏之战信心满满。
正当此时,刘贤忽然收到一个噩耗,老将黄忠旧伤复发,吐血晕倒。
刘贤大惊失色,当下急令神医吴普赶往汝南,前去诊治黄忠。吴普去后,刘贤左思右想,心中实在不安,当下索性传令起驾,往汝南而去。
越往北天气越冷,二月天气,南方已开始渐渐升温,然而越过桐柏山以后,气温却依然较低,而且忽冷忽热,温差变化大,让刘贤感觉颇不适应。
来到上蔡,傅彤率领众将出城迎接,刘贤急问黄忠的情况,就听傅彤答道:“神医吴普已经为黄老将军诊治过了,据吴神医说,黄老将军如今年事已高,这些年夙兴夜寐,劳心劳力,气血已经极为衰弱了。再加上北方天气寒冷,开春之后忽冷忽热,气温变化不定,以致寒邪入体,勾动老将军的旧伤,导致气喘、胸闷、昏厥、手脚冰凉等等症状,情况十分不妙。”
刘贤闻言,本就沉甸甸的心情越发阴郁。当下急速来到城守府,进入黄忠的卧室,就见黄忠脸色苍白地躺在床上,精神十分萎靡。刘贤见状心下不由一酸,一阵难言的愧疚情绪瞬间涌上心头。
这一刻,刘贤万分自责:明知道黄忠年事已高,明知道他旧伤在身不能受寒,为什么还在冬季让他领兵在外,辛苦征战?若是留黄忠在南方过冬,或许不会病重至此。
当下刘贤阻止了众人唤醒黄忠的举动,自己在黄忠床榻之前守了一阵,过了许久,黄忠方才悠悠醒转,见刘贤居然坐在床边,当下黄忠大惊,急忙欲要起身见礼。刘贤连忙止住,温言道:“黄老将军乃国之柱石,你我君臣之间,不必讲究那些虚礼!且安心躺下,以免牵动病体,使朕不安。”
黄忠闻言,躺了下去,费力地叹道:“臣蹉跎半生,年近六十方才得遇陛下,自此风云际会,侥幸建功立业,得闻于诸侯之间。臣一向不服老,一直想着能替陛下击灭魏蜀,扫平天下,可惜……,却是力不从心了。陛下啊,臣是真老了。中原大好河山,臣恐怕是没有力气再替陛下攻取了。”
刘贤悲不自胜,劝勉道:“老将军何出此不吉之言?方今天下未定,未贼犹在垂死挣扎,刘备也虎视眈眈,正需要老将军为朕出力,你岂可在此时意志消沉?朕决不允许你有事。汝南天气还是太冷,老将军乘我銮驾回武昌去,我们好生调理一阵,必能康复。”
黄忠闻言,甚为感动。他戎马一生,也是个磊落之人,见刘贤劝慰自己,当下收了消沉之态,含笑道:“好,臣一定好生休养,待到身体康复,再为陛下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刘贤点了点头,当下照顾着黄忠再次睡下,随后悄悄出门,唤来神医吴普问道:“黄老将军情况究竟如何?是否……?”
吴普沉吟一阵,这才道:“老将军年事已高,气血衰弱,又有旧伤在身,再加上近来劳心劳力,天气又忽冷忽热,这才突然病倒。当此之时,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需以汤药祛除寒邪燥火。然而病痛好医,衰败的气血却难以逆转。老将军这身体恐怕的确是垮了,再无法跨马提刀,上阵杀敌了。”
刘贤闻言,不惊反喜,问道:“深意的意思,是说黄老将军还能好转?”
吴普点头道:“此非绝症,只要老将军不再意志消沉,心情开朗,意志坚定,再辅以汤药,便能复原。这两年与辽东的商队打通,陛下从辽东购得了许多年份极高的人参,微臣得蒙陛下厚爱,赐下了几颗,如今只要切片给黄老将军熬汤服下,或是含一含,当可补充些元气,以助黄老将军早日复原。只是经此一劫,老将军此后最好不要再到北方去过冬。”
刘贤大喜,当下急忙点头,道:“只要黄老将军无事,那便是万幸!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家亦然!老将军便是再不能上阵杀敌,但只要在朝,便能安定朝纲,使朕心下安稳。”
当下刘贤传诏,晋升黄忠为大将军,令其回镇武昌。诏命下达,即将黄忠抬进温暖柔软的銮驾,与刘贤一同回武昌而去。
姜维、邓艾都欲要随同侍奉黄忠,刘贤权衡之后,觉得黄忠走后汝南缺将,仅有傅彤、马岱、石苞等人只怕难以顶得住颇有谋略的满宠。于是迟疑了一下,留邓艾领兵协助傅彤。特许姜维随黄忠回去。
临走之前,刘贤下诏转封傅彤为汝南太守,并告诫傅彤道:“如今天气转暖,春耕将至,除出兵攻打驻兵汝阳的满宠之外,你在汝南还需注重农耕,恢复民生。如今我军在汝南人手不少,你最好择地开展屯田,以补充军粮,减少运粮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