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流浪公主混江湖 > 第二百一十五章 终于抵达永生河

第二百一十五章 终于抵达永生河(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玉京山上的树  报告摄政王!王妃又去炸街了  穿成恶毒女配后与反派he了  女帝的宠夫日常  都市之雷霆裁决  女汉子的学弟攻略手册  开局邪神人偶,我有的选吗  这人修炼太恐怖  冥王大人在逃生游戏杀疯了  小太阳们 

魏凝珠的义父,是章豫竹。

俗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那样的义父,她当然也不是什么仁义侠士,说是为义父报仇,不过就是找个借口而已。

她是为了钱!

苏言的人头可值不少钱呢!

时间紧迫,苏言不与她废话,活尸众多,无法破解,擒贼先擒王。

他立刻向着魏凝珠冲了过去。

魏凝珠感觉苏言看上去很虚弱,以为他是被鬼虎耗尽了力气,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她便没有在意,就抬掌与他搏斗。

然而,打起来才发现,苏言只是看上去虚弱而已,实际上强的可怕。

他一道剑气挥了过去,只听魏凝珠惨叫一声,从她肩膀处开始,整条手臂被削了下来。

这还是她躲得快,再慢一点,她就得去奈何桥排队了。

“嘶……想不到苏楼主居然如此厉害!”魏凝珠疼痛难忍,心中暗骂苏言真是不怜香惜玉。

苏言当然没有理会她,提剑又向她攻去。

魏凝珠面对如此强敌,那一招过后,没有逞强,而是捂着手臂断处,将断掉的手臂从地上捡了起来,而后跳到了活尸堆里去。

苏言忌惮活尸,一时没有过去,但他知道,时间越拖越对他不利,只好放过了魏凝珠,提起轻功向铜门跳了过去。

他从活尸头顶掠过,在铜门口落下,强大的内力冲击,将活尸击散。

来到铜门口他才发现,外面也都是活尸,好在没有太多,也就百米长的距离。

这段时间,魏凝珠从怀中取出一只与苏言相同的铁球来。

铁球绽开,露出月怜花制成的黄色圆形花心,她将铁球放在断臂处,盛了血。

血液渗入其中,那些活尸瞬间狂暴起来。

苏言击退了活尸并没有用,身边更多的活尸像潮水般涌来。

他心中着急,不想被这些活尸缠住。

他的成名绝技有两个,一个是单体攻击,无影剑;另一个是范围攻击,血月降临。

此时,只能发动范围攻击,血月降临。

他挥舞着剑,剑气横扫而出,红色剑芒铺天盖地席卷向活尸。

他一身白衣,挥剑时,就如同一轮赤色圆月,那些发散出的剑气像是月光。

红色很美,却蕴含着致命的危险。

魏凝珠已经离他有五十米的距离,看到他用出血月降临,吓得她立刻爆退五十米。

然而,即便有了百米距离,她仍是被那血红色的剑芒余波刮到了。

右臂肉眼可见的皮开肉绽,深可见骨,她刚被苏言斩断左臂,现在差点连右臂也被斩断。

魏凝珠再也不敢继续呆在这里了,抓着自己的左臂,逃也似的跑了。

她一边跑着,心里却泛起了嘀咕,不是说三年前数名高手围攻苏言之时,他就已经中毒了吗?

而且,她半年前还派出了高手偷袭他,还偷袭成功了!

但是现在,苏言明明看上去非常虚弱,没道理实力还是这么强啊!

她自然是不知道,苏言此刻其实是在燃烧剩下的寿命在战斗。

另一边的苏言,眼角余光瞥见魏凝珠跑了,没有在意,他只想尽快将雪衣送到永生河。

考虑到这铜门能够挡住鬼虎,兴许对他们还有用,他便控制着剑芒威力没有对铜门造成伤害。

就在他对抗活尸之时,数不清的鬼虎从地穴爬了上来,声势极其浩大,怒吼着扑向苏言。

魏凝珠的离去并没有带走这些活尸,而且这些活尸并不伤害鬼虎,而是协助它们一起攻击苏言。

这给苏言造成了很大麻烦。

在地穴下方的活尸威力已经很强了,现在这上面的活尸更是厉害,各方面的反应几乎与真人无异。

不过比起他们生前,自然还是弱了几分。

他们裸露出的手臂上都绘有虎的图案,这些活尸似乎都是圣虎族之人。

尤其有几只活尸最厉害,他们身着纯黑色斗篷,眼睛散发着幽幽红光。

圣虎族人崇尚力量,以虎为图腾,自身武力强悍,可为何,他们会成为活尸?

苏言仔细看去,周围这些魏凝珠带来的活尸,少说也有成百上千,他们生前都是圣虎族人。

圣虎族的人数并不多,据他所知,整个圣虎族最多也就三千人。

然而此地就有一千左右的圣虎族人沦为活尸,难道圣虎族出事了?

算了……现在不是想那些的时候。

苏言挥剑再次击退几只近身的鬼虎,却听地穴下方传来一声轰然巨响。

这让他想起了十七,眼眸顿时一阵暗淡。

想必十七肯定死了,这声响也不过是临死前的最后挣扎。

十七死了……他也离死不远了……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又打飞了几只鬼虎的时候,忽然看到十七从地穴跳了上来。

他没死!

苏言非常震惊,看着十七一时分神,身侧有只鬼虎向他袭来,他也没有察觉。

十七见状,抬手发出一道剑气,将扑向苏言的鬼虎击退。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封疆大吏 从县令到帝师 入侵红楼 行道:兵道 综影视:收集男主模板为己用 大明:在洪武底下当小官 蒸汽大隋 红楼:什么?我是皇帝? 谋晋 史上最强农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