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评书一门(1 / 2)
他的前世,三次是在现代,一次是在明末,都对古代基层宣传这一行没有研究。
李清照好笑的看着赵泓皱着眉头在思考,这一刻确实让人觉得真实,她喜欢这种感觉。
“你想要快速打开局面,其实很简单,大的茶肆、酒铺都有靠着讲古来讨饭之人,你可以通过他们快速的把《石头记》的名声打开。”
讲古,也就是说书,起源于先秦成型于隋唐,流行于大宋,清末发展成流派,一桌一扇一醒木,经史神魔在此间。
经李清照一说,赵泓犹如醍醐灌顶,这还真是不错的办法。
北宋发展到末年,社会已经有些畸形,贫富悬殊巨大,因为史料记载北宋是商业化最发达的朝代,海运陆路贸易畅通无阻。
商业发达也就促进很多行业的诞生,而且大宋还是不宵禁的朝代,这更增加夜生活的色彩。
而讲古就在这种土壤环境里茁壮成长。
一语点醒梦中人,赵泓拍案而起,向李清照躬身一礼,急急忙忙转身出了店铺。
城内,最大的茶寮,孟记茶社内十余个四方矮几,这已经有了现代方桌的模样,配有四个小方凳,有的茶汤,有的热茶,都在听台上之人闲话前朝趣事,也就是些零零散散的小故事。
讲古之人坐在一个高方凳上,身前没有遮挡,就凭着自身研磨的技巧,用感情吸引着听众,尽管如此,下面之人有的唠嗑、有的闲聊,也就一两成在那里专心听讲。
孟记掌柜看到赵泓,也急忙上前打了声招呼,好歹也是个公务员,手底下也管着五六十人。
“孟掌柜,你这讲古之人,可招收徒弟?”
孟掌柜疑惑的看了赵泓一眼,这小子真能作,听说买下此前程大人的农庄做生意,开业连个人都没有。
古代茶寮酒肆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地方,不用半天赵泓新开店铺的消息就散播了出去。
“收啊,老崔平日就带了两个小徒弟,碰上刮风下雨,生病有事时,就让徒弟替他说上两场。”
“他的两个徒弟待遇一样吗?”赵泓随口问了一句
孟掌柜笑道:“那怎能一样,三皮嘴巧人也机灵,听客喜欢他,打赏也就多,田五太实诚,不会讨巧听客,打赏的就少,老崔一般不用他,也就跟着干点散碎活,混口饭吃。”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三皮讲书,崔师傅还要自己来。”
孟掌柜嘿嘿一笑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不压着点,等两年老崔还有饭吃?”
赵泓点头一笑,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回到南郊农庄,仔细打量了一番自己精心打造的书行,暗叹一口气,自己还真是棒槌。
守着南门的大道,人流如此大,如果自己改变一下思路,绝对不少挣钱。
一转眼,十余天时间过去...
十月二十三日晴
沿街木楼的招牌被红绸覆盖,一根细绳落下牵在赵泓手里。
一拉,匾额上书‘百家讲坛’四个大字,这一下格局完全打开了。
一进屋,原本的书柜、柜台全部都拆了,紧靠北墙修了一座三十厘米的夯土木台,木台下由北向南共有十五排木椅,木椅高约五十厘米,椅背也有五十厘米,两椅间放了一个七十厘米高的木几,几面约有四十平方厘米。
二楼也做了改动,把中间拉空,只留s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圈放了十张四方木桌,既能会友吃酒,又可以听到木台上讲书人的声音。
木台上方挂有一副对联。
“谈古论今讲尽世间事,辩伪存真尝尽人间情。”
横幅《尽在此间》
此时,台上放有一椅一案一屏风,案上放有一扇一醒木一茶碗。
一个少年忐忑的坐于木椅上,打量着一个个走进屋内的听书人。
田五,赵泓只用了五两银子就把这小子挖了过来。
上午试营业,免费体验!
这是赵泓的促销手段,十余天连轴转,终于今天有了空闲,二楼最好的位置,他与伤好的段景住,还有李清照夫妇一起就坐,看看这开箱的效果。
听书一场,五排座位后十文一位,包场上午听五场四十文,全天一百文,共计十二场,午间两场是乐曲,替换讲古师傅休息。
其实十场,压力也很大,但是谁让讲古师傅不好找,等招到人尽快改变吧?
“啪”一声清脆的醒木声,压下来满堂的私语。
“这是你想的,倒也有些办法,就是马上冬天,你让他拿个扇子,也不怕冻死!”
李清照夸了赵泓一句,还没等他高兴又差点把他噎死。
只听台上田五醒木过后,言道:“曲木为直终必弯,养狼当犬看家难,墨染鸬鹚黑不久,粉刷乌鸦白不天,蜜饯黄连终须苦,强摘瓜果不能甜,好事总得善人做,那有凡人做神仙。评书一门从今起,全凭贵客赏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