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君臣知己 (二合一)(2 / 2)
“呵,呵呵……”
景泰帝朱祁玉忍不住的自嘲笑了起来,朝廷百官论知朕者,莫过于沉忆辰。如果没有君臣这层身份,估计自己会打心底把对方引以为知己,奈何帝王注定称孤道寡,永远的孤身一人!
“沉忆辰你说的没错,朕确实不甘于庶子的身份,但不愿意推行《宗藩条例》,更多是不想战乱再起。大明的百姓已然承受着苛税,如果再背井离乡饥寒交迫,朕有何颜面称之为君父?”
到了这一刻,朱祁玉同样没有过多的隐瞒,朝廷财政有多困难,民生有多艰苦他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要求户部尚书金廉免天下税收十分之三。
广通王朱徽煠与阳宗王朱徽焟联合苗兵谋逆,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府之前,曾在京师接受过问罪审问,景泰帝朱祁玉知道了背后有人怂恿,不用过多的推测便能锁定在襄王朱瞻墡身上。
靖远伯王骥南征麓川,已经挥师万里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南方云贵的土司必须安抚下来,避免后方起火功亏一篑。襄王朱瞻墡封地湖广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恰好可以隔断中枢跟南疆的联系,朱祁玉为了大局考量选择了隐忍。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景泰帝朱祁玉很清楚自己这个叔父,没有问鼎九五至尊的野心,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不满于自己庶子登基,以及保全亲王封国的利益罢了。
但是一旦把襄王朱瞻墡给逼到了极限,就无法保证他会不会真的举兵造反。
毕竟对于明朝而言,叔叔想夺侄儿的皇位,简直形成了一种传统。最初有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面有汉王朱高煦谋逆,想要抢明宣宗朱瞻基的位置。
如今恰好又过了一代,要是襄王朱瞻墡起兵夺位,那简直完美复刻了前面两轮历史。景泰帝朱祁玉不想重蹈覆辙,只能用妥协退步的方式,换取大明内部的和平。
望着满脸嘲弄神情的朱祁玉,沉忆辰这一刻才知道,对方并没有自己想象到那么自私。身为君王除了家天下,更重要是万民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君父的身份!
“陛下,《六国论》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退让妥协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既然襄王赴京觐见,那不如来个擒贼先擒王,拿下襄王诸藩可定矣!”
沉忆辰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神中闪现过一抹寒光,诛王之事他不是没有干过,可以说相当的轻车熟路,更别说这次还有皇帝在背后当做靠山。
至于成为汉之晁错,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前提明朝宗亲藩王得有本事起兵打到“长安”城下。靖难要是这么好成功,那么华夏数千年历史下来,也就不仅只有一个靖难了。
】
当掌控着绝对优势,加上名正言顺,明朝宗室诸藩就没有起兵的胆量!
景泰帝朱祁玉很多时候行事优柔寡断,但事实上他骨子里面并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否则就不可能拥有君王死社稷的勇气。
沉忆辰的这番话语,触及到了他忍耐的临界点,确实退让下去永无止境。必须得拿襄王杀鸡儆猴,这样才能改掉朱氏宗藩在礼法道统上指手画脚的习惯。
不然等到易储昭告天下后,景泰帝朱祁玉可以提前预料到,宗亲各种反对跟抗议的奏章接连不断,襄王朱瞻墡说不定为了皇太子朱见深又搞出什么动作。
“沉卿言之有理,那对于如何处置襄王三卫,你可有预桉?”
拿下襄王朱瞻墡不是什么难题,对方进京觐见就等同于自投罗网,真正的难点是该如何处理接近万人的襄王三卫。要知道襄王数度监国,加之就藩在湖广的富庶之地,三卫兵马装备精良并且忠心耿耿。
就算朱瞻墡赴京不归,湖广王府中还有着世子朱祁镛主事,依然有着很大起兵风险。再加上鲁王、赵王等等一同进京,三人肯定是早已商量好的,说不定会出现三地皆反的局面。
“阳宗王朱徽焟谋逆之前,是湖广总督王来、总兵官梁珤提前揭发,足以证明他俩忠君爱国并且可堪大用。陛下仅需要提前下发一道密旨,让他们统帅湖广卫所军盯着襄王三卫即可。”
沉忆辰很轻松的就给出了解决方案,虽然襄王府兵马接近万人装备精良,但湖广乃江南大省,绝对兵力远远领先于王府。只要当地文臣武将不是废物,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全没有问题。
就算世子朱祁镛真的有胆子起兵,被平叛剿灭估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鲁王那边更不足为惧,山东都指挥使韩斌骁勇善战,不久前才率领兵马返回驻地。有这批百战之师镇守着,鲁世子胆敢生出不臣之心,必将遭受雷霆之击!”
“最后的赵王早在太宗皇帝时期,就涉及谋逆被惩治过,如今赵王府三卫加起来仅有三千人,并且还就藩于河南这等腹地,想必是没有联合襄王起兵的胆子。”
沉忆辰不仅给出对付襄王的预桉,顺带连一同进京的鲁王、赵王该如何处置,都头头是道给景泰帝朱祁玉分析了利弊。可以说靖难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属于不可复制的,别说是三个亲王联合起兵,就算明朝诸藩皆反,朝廷中枢方面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好,沉爱卿果然是朕的辅弼之臣,那关于宗室的改革就按照你的《宗藩条例》执行。”
朱祁玉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一抹笑容,沉忆辰的出谋划策解决的不仅仅是宗藩问题,更是为接下来的易储铺平道路。
“另外襄王之事,朕一同交于你处理,如何拿下的罪名朕已经备好了,那便是鼓动参与广通王谋逆!”
广通王一事,朱祁玉选择隐忍不发,除了不想引发战乱外,还有就是等待一个万全的时机。
本来他认定最好的时机,是靖远伯王骥凯旋归来,南疆后路再无隐患,现在可以提前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