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2 / 2)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手的美食,又做姑姑当年常做的菊枕和菊花护膝,还引用姑姑当年引用过的景焕在《牧竖闲谈》里写的“真菊延龄”这句话来论证菊花的功效。
不,世上绝不可能有如此巧合之事!
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朱云怡的确和姑姑相识,而且她做的这些美食,将要做的菊枕和菊花护膝都是从姑姑那里学来的!
“原来小小的菊花竟有这么多的功效,是在下学识粗陋、知之有限了。”郁且狂仍旧装出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只是不知公主是从何处得知菊花竟有如此多的功效,又是从何处学到的如此美味得菊花佳肴?”
朱云怡依旧回答得很坦诚:“先母和母妃皆是精通药理之人,故而我也看了不少医书,从这些医书中得知菊花之药效。至于那些菊花美食、菊枕以及菊花护膝,则是御膳房的一位老嬷嬷教我……”
“御膳房的一位老嬷嬷?”朱云怡话未说完,郁且狂便抢着问道。因为太过紧张,他的声音已有些颤抖。
“正是!”朱云怡疑惑地点了点头,不明白郁且狂为何会如此在意此事。
注意到自己的失态后,郁且狂重新调整好表情,之后又笑着问道:“看来皇宫真是藏龙卧虎之地,想不到御膳房的一个老嬷嬷竟然也能做金枝玉叶的大明公主的老师。在下着实好奇,不知这位老嬷嬷高龄几何、容貌怎样、在御膳房任何职务,竟有如此本事,既能做得美味佳肴,又懂得以菊入药?”
虽然内心已极为紧张,但此次郁且狂没再表现出来,他只是装作十分好奇地样子,似乎迫切想知道那位老嬷嬷的庐山真面目。
“那位老嬷嬷头发都花白了,脸上满是皱纹,又有不少伤疤,看起来格外恐怖,让人不愿多看几眼,因而我也不知道她的具体年龄。只是看她头发花白、弯腰驼背,走起路来又步履蹒跚的,想来也有七八十岁了。”朱云怡答道。
郁且狂本来还想当然地认为御膳房的那位老嬷嬷便是姑姑,然而听了朱云怡的描述后,他那原本充满期待的内心立刻便被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姑姑生于洪武二年,而今只有五十几岁,尚未到七八十岁。况且她容貌秀美,虽说不上倾国倾城,却也秀艳姣好,洪武晚年还曾宠冠一时,脸上更没一丝伤疤。
虽然满心期待瞬间变得冰冷,但郁且狂还是不死心,即便那个老嬷嬷不是姑姑,但肯定也和姑姑关系密切,否则她怎么也会知道采菊入枕、以菊做护膝,又教朱云怡做那些当年姑姑最拿手的菊花美食?
于是郁且狂继续问道:“不知那位老嬷嬷叫什么名字?在御膳房待了多少年?怎会做那么多美食?”
“我只知她姓刘,御膳房的师傅们都喊她刘嬷嬷,故而我便也跟着他们叫她刘嬷嬷。”朱云怡给自己和郁且狂分别斟了一杯菊花酒,而后答道:“刘嬷嬷说她于洪武早年便在御膳房打杂,之后的建文、永乐两朝,亦继续留在了御膳房。后来父皇迁都北京,她便跟着北上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刘嬷嬷在御膳房呆得久了,几十年如一日下来,厨艺自然精进了许多。要说她的厨艺啊,便连御膳房的大厨们也要甘拜下风。我的厨艺一大半便是从她老人家那里学来的,此外便是其他师傅教的。”
于是郁且狂又问朱云怡从刘嬷嬷那里学了那些菜品,朱云怡也都一五一十地回答了,而这些菜品都是黄潮当年最擅长的拿手好菜。
听到这些菜名后,郁且狂已经能够哦肯定那位刘嬷嬷一定和姑姑渊源极深。然而他还有一个疑问,于是他又问朱云怡:“公主所言不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刘嬷嬷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御膳房打杂,按理说善于厨艺也不奇怪,只是她又怎知菊花可以为枕、又可以做成护膝?”
“是洪武晚年宠冠一时的黄敬妃告诉她的,”朱云怡看了看郁且狂:“也就是相公的姑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