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1 / 2)
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12岁至18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型期”。
在这个黄金期,孩子不仅要完成从童年到成年人的成长过程,还要完成个性和生理的成熟与定型,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飞跃。
这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绝对耽误不得,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这一阶段的成长都特别重视。而让我们担心的是,在这一阶段,躁动的情感、肤浅的判断、感性的思想、直觉式思维,都让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格外让人揪心和害怕。
他们良莠不分,情绪冲动,好高骛远,敢想敢干,他们丝毫不太在意父母的说教,不理睬所谓的别人经验,甚至不太迷信书本,不愿意束缚,不计较后果。
正确地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对问题少年的帮扶和矫治有着特殊意义。目前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听到一部分家长在抱怨,“我的孩子心理上是不是有问题啊?”、“这孩子怎么这样不近人情呢!”、“这孩子怎么这样叛逆啊!”实际上,这正是我们的家长对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一种担忧。某市在当地的一项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青少年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的约占18.3%,其中厌学、自卑等行为障碍现象较为集中。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过分依赖家长、缺少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担心长大以后很难成为有用之才,有的家长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社会需要产生怀疑。有专家指出,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留守少年、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理上的变化等,都是导致孩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1)能对“自我”作出适当评价。心理学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称之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人,一是能在相互对比和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校正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我能力、品质作出适度的评价,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又不过低地估计自己。二是有一定的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三是有一定的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四是有一定的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五是有较高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2)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当主要依据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来判定,适应是指机体同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如果某个人缺乏适应能力,就不能自觉能动地去认识和改造环境,不能保持人与环境的平衡、协调。时常产生不满思想情绪而陷入内心矛盾,并因此产生焦虑不安或对抗心理,这就属于不适应。如有的人遇到一点点不幸或困难,就感到不得了;稍有一点挫折,就无法容忍;对不可笑的事情捧腹大笑;对不可悲的事情悲痛欲绝;对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就以为是攻击和侮辱他而暴跳如雷等等。而心理健康的人,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处变不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3)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与人为善,能容纳别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关心别人的痛苦、欢乐、兴趣和爱好;真心相待,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知心的同志和朋友。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4)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依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它包括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能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正确的认识,且有高度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孜孜以求,永不满足;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气质、能力、性格等人格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均能获得平衡健全的发展。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积极热情,认真负责,不怕困难,脚踏实地,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心理活动上表现出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绪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时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