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满饮此杯(1 / 2)
今天李云睿临时起意,把后世解放军的看家法宝——政委制度拿出来,献给了朱棣,其实是在给朱棣挖坑。
什么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什么皇帝与百姓共情?都是李云睿牵强附会、偷换概念而已,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大明军队的性质……
将大明数百万的军队,从皇帝的军队转换成为百姓的军队。
至于朱棣会不会接纳?李云睿不敢保证,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
秦睿急着回家安抚吴氏和程氏,而朱棣却在想另一件事,那就是李云睿所说的皇帝和百姓是一体。
自秦汉以降,封建王朝主要有三大权力,皇权、治权和兵权。皇权很好理解,那就是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代天牧民;治权就是文官治理国家的权力,代表就是相权;兵权,就是统兵之权。
秦朝立国时间短,暂时不说,从汉朝开始,皇权一直在做两件事,削弱和分化相权,巩固和维护兵权。
皇权最天然的合作伙伴是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原因很简单,农民阶层是彼此孤立隔绝,无法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威胁皇权,同时还是国家稳定的兵员和赋税来源。因此,历朝历代都把稳定农民队伍为施政重点。
但相权的存在,却将皇权和农民隔绝开来,因为治理百姓,还得靠文官集团。然而文官通常是豪强、地主、商人的代言人,文官执政过程中,必然保护豪强、地主、商人这些人的利益,这就会让皇帝失去合作伙伴。
因此,皇帝无时无刻削弱和分化相权。
只有把相权削没了,实现了皇权专制,让皇权可以言出法随,文官只要去执行就可以了,但这只是皇帝一厢情愿的事情。
纵观历史,就算相权经常被削弱,哪怕宰相被废除,相权也寻找机会反扑。皇帝强势、英明的时候,那么文官就像乌龟一样,缩起头来,按照皇帝要求去做;如果皇帝弱势、昏聩的时候,文官就会重新嘚瑟起来,开始怼皇权,然后得寸进尺,蚕食皇权的权威。
为了维护皇权的权威,皇帝就开始巩固和维护兵权。因为兵权是皇权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皇权的获得和巩固是以掌控兵权为前提,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都离不开血腥的杀戮,谁掌握了兵权,就意味着在权力的争斗中获得了极大主动性。
因此,皇权的第一统治原则便是独揽兵权。但皇帝是人,不是神,就算他独揽兵权,他也的用将帅统率三军、调动军队。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与兵权的关系非常微妙,虽然兵权隶属皇帝,由皇帝掌控,但是,凡事就怕但是,具体行使兵权的人是将帅,将帅管理将领、士兵。
在领兵打仗时,将帅对军队就有相了对独立的支配权。这个时候,皇帝只能直接管到将帅,而将领直接向将帅负责,士兵则向将领负责。这个时候,一旦将领生出异心,那么王朝倾覆,便在瞬间,陈桥兵变就是一个例子。
因此,皇帝不得不防备将帅,生怕将帅用兵造反;而将帅也要提防皇帝,因为兵权之争而被皇帝所杀的将帅,历史上比比皆是。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首创卫所制,在全国各地设置卫所,控扼要害,军丁世代相继,给养全靠屯田;在中央设置了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每逢大战,兵部根据皇帝旨意,从全国卫所调集大军;五军都督府根据皇帝旨意,派出领军将领,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后,领兵将领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利用这样的方式,皇帝成功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并学习宋朝将不专兵、兵不属将的做法,想从根本上确保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掌控。
但这种想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统兵
将领武略出众,比如徐达、李文忠这种出类拔萃的人还好,如果遇上李景隆这种普通选手,那就彻底玩完了。
朱棣深知这种制度的弊病,他也一直希望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掌控军队。
今天李云睿的一番话,在军中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改造士兵的思想,给他打开了一闪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