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下学府(1 / 1)
卫觊先是一愣,随后作道:“臣下有两位弟弟,不知大王为何有此一问。” 刘擎笑答:“长安来了一位故人,令本王想起先汉,想起了卫氏,本王也就随口一说,你且说说他们。” “臣二弟卫志,目下在家中读书,三弟卫聪,亦在家中。” 自己的二弟在郡里倒有几分才名,但三弟卫聪游手好闲,卫觊不好意思说他是做什么的。 刘擎也并未在意,只带了一句,“卫氏男儿,当效仿祖上卫青,建功立业才是,哦对了,你此来,所谓何事?” 卫觊一听,再度躬身,“臣定鞠躬尽瘁,以报社稷,今日乃是为关中工事而来。” “你且道来。” “主公,董公仁已在京兆地区勘察地形,征召民夫,欲在此时大兴水工,主公,自汉祚东迁以来,关中连年被羌凉滋扰,已历百年,近十数年又灾害频发,关中百姓不断外徙,田地起耕撂荒无数,积弊良久,若此时大兴工事,征发徭役,恐令关中百姓雪上加霜,还望大王三思。” “你对关中民生情况,倒是一清二楚,很不错!”刘擎未对卫觊的建议加以评价,只是对他的关注国情,表示肯定。 卫觊之言,自然有几分道理,只不过,他可能还不清楚刘擎的举措,和过往的不同。 先前灵帝要修个什么东西,无论是利民的官道水道,还是利己的宫殿园林,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民夫,甚至还要百姓自带口粮。 这甚至不能叫白嫖,而是叫倒贴更合适。 而刘擎主持的工事,可不是徭役,而是以工代赈,是让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有饭吃,有事做,一举两得,光光送粮食的养懒汉模式,只适合应急。 “伯觎之言,本王已晓,你对民事多有关注,且有务实之言,做个言官,大材小用了,本王命你为少府丞,秩比千石,协助董昭。” 卫觊闻言神色一滞,没想到自己前来进言,未被渤海王采纳,却给自己升了官,原来的治书侍御史,秩六百石,一下子升到了秩比千石。 “臣惶恐。” 刘擎笑笑,回道:“好好干,去找公仁吧。” 卫觊告退,今日事务也差不多了了,田丰昨日回来,已将戴雍安顿好,刘擎也是时候去见见了。 在距离王府不远的一处宅院中,宅门看着十分不起眼,但门外却有一队装备精良的精锐侍卫把守,刘擎来时,众侍卫齐身行礼。 “拜见大王!” “免礼!” 刘擎领着田丰和郭嘉,自顾入内,几名内侍一见刘擎到来,当即前去通报,刘擎刚刚在堂中坐下,戴雍便来了。 “老奴戴雍,见过大王!” “戴常侍年事已高,不必拘礼,常侍请坐。” 戴雍悠悠而动,坐于一旁,虽老态尽显,但威仪不失。 “常侍一路辛苦了。”刘擎关切道。 “老奴行将就木,若还能为大王效力,实乃三生有幸!”戴雍道。 “本王心意与志向,常侍尽知,本王开门见山的说,依常侍之见,本王何时行动,最合时宜?” 戴雍双目半闭不闭,思量一二,回道:“大王威加四方,海内咸服,且深得百姓之心,即便大王此时行事,亦不会有何不妥,不过此事于大王而言,乃是无可比拟之大事,当求完美。” “如何完美?”刘擎问,若是简单粗暴的,强行上位即可,还有是求名正言顺的,就像袁氏拥戴刘辩,还有一种,便是求完美的,务求天时地利人和。 “听司空之言,目下旱情已至最后关头,此次救灾,其成功乃百年罕见,大王在民间,已有贤王之名,待秋日灾情缓解,天下大治之时,大王声望如日中天,彼时进位,上合天意,下顺民意。” “主公,戴老先生所言极是!”田丰道。 戴雍所言,基本也和刘擎所想吻合,他看了郭嘉一眼,郭嘉也跟着点点头,同意这种说法。 刘擎心照不宣,点头回应。 一晃数月又过,九月已至。 雒阳的雨,已连绵下了多日,有些时候,还格外的大,仿佛要将春夏之旱所缺失的雨水,都给补回来。 刘擎在雒阳待了数月,已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虽然皇宫近在咫尺,但刘擎通常隔四五日,才会上一次朝。 数月来最重要的事,始终是赈灾,主负责人戏志才也是在王府办事,经过全体,甚至是举国力量的数月努力,大旱结束,同时,四州十数郡的灾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过往那种一逢天灾便流民四窜,饿殍遍地的状况,也没有发生。 数月的救灾济困,也让渤海王的名声,如日中天,甚至百姓对朝廷的看法,都改观了不少。 蔡琰书房,刘擎坐于蔡琰一旁,看着她信手写字。 不知为何,看着别人写出很好的字,心情会十分舒畅,这个座,并非是过去席地而坐,而是坐在了椅子上,如今蔡琰的肚子已经高高隆起,都说肚子大于寻常的,是儿子。 “夫君,今日怎么这么早便来了?”蔡琰边写边问。 寻常时间,刘擎早晨都是处理政事的,通常荀彧一干人等,朝议之后都会来王府,今日大雨,刘擎便命人叫他们别来了,反正如今大事已定,细节上不需要他处处过问。 “今日文若他们不来了,本王难得清闲。”刘擎目光落在纸张之上,看着清秀的字迹,十分享受。 “夫君,雒阳的蒙学府已经竣工了。” “昭姬身怀六甲,还丢不开这些事,辛苦了。”刘擎手搭在蔡琰肩头,轻轻捏了捏。 蔡琰缩了缩脖子,还是不太习惯刘擎这个举动。 接着道:“如今雒阳上有太学,下有蒙学,待日后将此式推广至各州郡,公学兴起,士家便不能再垄断学问了,所谓的学阀门阀,自然没那么容易形成,昭姬此举,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兴办教育,担的起这句褒赞。 “夫君言重了,琰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能读书写字。” 刘擎笑笑,凑近蔡琰耳畔,道:“昭姬如此热衷此事,日后,本王设置一学府衙门,司职天下学府之事,你来执掌,如何?” 蔡琰一听“天下学府”四字,欣喜道:“夫君要开始推广了?” “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此事,需在百姓温饱之后,不过,本王保证——” “这一日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