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石韵斋纠纷(1 / 2)
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久而久之,对人生、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变得扭曲、偏激,人也会变得愤世嫉俗或者对一切是非都无所谓了。
假如是一个正在成长中,涉世不深的少年,可能会感到疑惑,无意中变得偏激,以为已看透了血淋淋的世界与冷酷的人生,世事仅仅如此。
观念一旦成熟定型,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矛盾困扰中,还自以为拥有了真正的人生睿智。
好在唐成的阅历中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和事,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复杂的,这就注定了具有强大的抗压力,石晋文这样的事情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
同时,唐成也很幸运,曾经在赵老门下听讲。赵老专门解答过他的有关困惑,有一句话唐成记在了心里,像刀刻一样印象极深:“勿因人废事、因人废论、因人废行”。
石晋文之所以受人称赞,是因为他确实有慈善家的举动,而不是因为石晋文谋财害命盗掘走私的行为。同样一件事,比如捐助某乡村小学,不会因为个人身份的改变而改变事情原本的性质,世人赞扬这个人,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值得赞扬,他做了很多人希望世人去做的事,而不是其它。
同样的道理,捐助小学值得赞扬,并不能证明盗墓就有理由原谅,尽管它们是一个人做的,这就是所谓“勿因人废事”。
石晋文经历的每一件事并不虚妄,虚伪的只是他这个人在不同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矛盾,否则的话,不论石晋文出于什么目的,以他的身份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用处的。
可以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形容,那就是人性的复杂。但在赵老看来,没必要这么故作深沉,其实人性很简单,所谓的复杂就在于不同情况下的自律和选择。
至于“勿因人非论、勿因人废行”也是指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世人在否定一句话、一种行为的时候,理由不能是因为它是什么人所说,什么人所做,只需看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这种行为可不可取?肯定的时候也是如此,否则一切都会变得虚无偏激。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世上类似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受此困扰或出于某种目的刻意偏执的人也太多了,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历史伟人。
对历史上的一些事、一些人的认识和评价,以某个历史事件为标准总会显示出片面性、单一化,甚至程式化。
而前天得到的智隐老太公赠送的《知行合一》一书,更点明了“知行合一,大道从简”的道理。
正因为如此,唐成听说了石晋文的“事迹”,并没有太多的困惑和愤慨,而是不由自主又想起了赵老,一时感伤无语,表情看上去倒很像对石晋文后来发生的事深表关切。
凌韵的讲述仍在继续,那声音渐渐带着焦虑与哀戚。
就在一个多月前,石晋文出门谈一笔生意,跟凌韵打招呼说这一次时间会比较长,谈完这笔生意可能还要顺道去广州参加一个活动。
离开成都之后,每隔一两天石晋文都会和凌韵通电话,情况与以前出门一样,而在成都的生意自然有伙计打理,根本无须凌韵过问。
但是从五月九号开始,石晋文就再也没有和她联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