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勤能补拙(1 / 2)
凌晨四点,中原大学实验楼109号实验室中。
陆进舟、陈锦光、卢繁林,以及另外两位学校的首席教授,汇聚在这里。
“结果都出来了,这是全部63次对比改造试验后,得出的最终分析数据。”
卢繁林擦掉额头上的汗水,毕竟是年纪大了,白天搞了一整天,晚上还加班做实验到现在,身体确实有些吃不消了,很是疲倦的坐到座位上。
不过虽然身体很累,但他的精神显然是亢奋的,甚至是有些激动。
“赵弛所写的这7个算法,和改造试验后的生物变化,是吻合的,而且从理论角度来说,推导过程也完全符合基因学和数学的思路逻辑。”
陆进舟点点头:“也就是说,不管是实验结果,还是理论支撑,这7个算法都是成立的,只是这种正面推导的方式,不符合我们联邦基因学界的认知和程序,对吗?”
“从结果看,是这样的。”
陆进舟继续说道:“其实不是7个,而是8个算法,之前赵弛在一星改造师考试当中,就用过一个算法,也是通过正面推导的方式证明的,我原本以为这仅仅只是一个意外的巧合,毕竟正面推导这种方式,从理论上就行不通,现在看来,我可能错了,起码在赵弛他就可以将这种我们看似不可能的方式,进行常态化的使用。”
目前盖亚星基因学的发展规模和数据基础,根本不能够支撑基因学家们,使用正面推导的办法来获得算法。
这就像是用勾股定律和三角函数定律,再加上一堆数学公式和定律,进行一些类数学计算后,居然得到了抛物线定律的公式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公式定律就是用来计算符合使用条件的实际问题,而用公式来推导出另外一个公式,而且还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公式,这个操作就有点逆天了。
此时这几位在教授专家,看着赵弛写的这些算法的推导过程,来来回回的看,看了好几遍,心里就一个想法。
“前面我看得懂,后面我也看懂的,中间的过程我还是看得懂,全部组合在一起,我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呢?为什么是这些公式算法,经过这个过程的计算,就能得到新的算法呢?赵弛是怎么确定这些未知变量的呢?前面换一个公式行不行,或者中间的计算过程改变一下方向又会怎么样?”
“我说说我的看法吧。”陈锦光见卢繁林和另外两个首席教授都有些蒙圈的样子,完全陷入了对知识的纠结当中,反而是他自己对事情有不同的理解。
几人都把目光投来,陈锦光微微一笑。
“各位,我们几个是学校里面知情权最高的人,这个时候,真的有必要非要去弄清楚赵弛为什么会这些吗?”
“我之前就问过赵弛,他的回答的灵感,我们姑且都当这是他个人特殊的灵感好了。”
“其实这种正面推导算法的方式,难点主要有两个,第一,用那些公式定律或者是算法,来作为推导的基础框架。第二,有了这个框架,又用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来计算出和推导出一个新的算法。”
“公式定律和算法多不胜数,数学的计算过程更是不计其数,要在这两片海洋中找到相匹配的组合,确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至今为止,整个联邦也没有人提出过这种思路。”
“现在,这个方法既然已经出现了,而且也被证明确实可行,只是这个灵感太过玄妙,可能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能推导出一个新算法。”
卢繁林赞同的说道:“确实是这样,这可比大海捞针还要难度大,这是在两片大海中,要捞到两根对应的针啊。这绝对是人力无法直接完成的事情,如果赵弛非要把这种东西归功于灵感,我也无话可说。”
陈锦光清点了一下桌子:“各位,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是认可的吧,既然人力无法在大海中捞针,我们可以使用设备啊。”
“嗯,你这是什么意思?”
陈锦光看向校长陆进舟:“校长,我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们组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机组,比如一千台或者一万台,甚至更多的电脑,让电脑在公式定律和数学算法两片海洋中,进行逐一的匹配和计算,是不是就有可能找到两片大海中对应的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