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十六节 学成回国(1 / 2)
随着阅读量的上升,游历的丰富,以及结识了一批中国留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他对政治竟然一点点的变得热心起来。
1935年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2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凭着精明的头脑和极好的政治运气,在政治、外交、经济领域打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胜仗。
德国人正抛开凡尔赛公约对他的制约。开始扩军备战。第1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不超过10万的国防军,但在1935年这一年,德国已经扩军至50万人,早已把一战失败对德国的约束抛之脑后。
德国的经济在快速崛起。希特勒仅用三年时间,就使德国失业率从30%以上,几乎降到了零。甚至还出现‘用工荒’。三年前德国人还在为面包而发愁,三年后,普通的德国人已经可以去国外休假旅行。
蜂子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德国。更加想回国。他想让中国的百姓也早日过上好日子。蜂子,的想法确实是这样朴素。
徐大佑不喜欢政治,但薛仲廉却热衷于政治,蜂子有一个时期,得有空闲,便去找薛仲廉,俩人促膝而谈,有的时候还会通宵达旦。
通过薛仲廉的讲述,蜂子了解到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压制和蚕食。清晰的看出日本,必然与中国有一场全面战争。
而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力孱弱。各个省区没有形成高度的统一。虽说政府官员有政府任命,但这些官员又多是当地的实力派,中央对他好的时候,听中央的,当自己有利益诉求的时候,又会把所谓的中央一脚踢开。
整个中国大地,刀兵不断,民生凋敝,国弱民贫。
日本人看到了中国的这种实际情况,蚕食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从“9.18”到承德、热河,再到长城一线,京津危机。
而日本的每一次军事行动,又往往以少胜多,速战速决。
中国,正一步一步的走向危亡之中。
蜂子因少读诗书,对古老的中国文化,有一种熟知之后的热爱。骨子里逐渐萌生出强烈的一种感情,他希望中国能够强大,希望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告别苦难。并慢慢的变得懂礼貌,讲卫生,整洁有序。
薛仲廉住处,经常有从国内来的达官贵人来访,每每讲起国内的事情,也都是义愤填膺。
蜂子在不知不觉之间,竟对军事也有了强烈的兴趣。
有一天,国内有位现役将军来德,在跟薛仲廉聊天时,突然问:“你来欧洲之前,已经有过军事经历,手下也曾撑兵数千,如今又在欧洲学习这么长时间,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我国的兵源质量怎么样?”
那位军官说完,蜂子想,这薛仲廉行啊,在国内都当了这么大官,一点也看不出来。嗯,有内涵。
听薛忠树回答道:“我国地大物博,虽然目前国力穷困,但我想兵源,应该不是问题。”
那军官又转头看蜂子和徐大佑。徐大佑忙用手推了推了蜂子。
蜂子说道:“我不同意薛兄所言。具体而言,我们国家兵员质量很差,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没有预备兵役制度。在民众中间缺少战略性的军力支持,和军力的储备。遇有急事就紧急扩军,招来的多是新兵,没有作战经验。而反观日本则不是这样,日本除了常设兵团之外,他们有很完善的后备兵役制度,经过训练,日本青年很多都具备二年兵以上的战力,这样一旦有急事,他们便可迅速扩军新入伍,来之能战,还都有很高的战术素养。第二,我们民众由于教育水平普遍低下,难以将他们训练成,有自主战斗意志的单个士兵,更不用说训练成士官。这样的军队一旦投入实战,也会有极高的伤亡,而过高的伤亡,又会严重挫伤部队的士气,从而导致战斗力急速下降。第三,我们国家的士兵普遍缺乏国家意识。当兵吃粮,是他们的普遍认识。如果战士没有国家意识,没有国家荣誉,在战争中便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也就是不知道为谁而战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下确实看不到慢慢会有所好转的迹象。”
那们军官对蜂子的宏论很是吃惊,接着问道:“你认为,日本可动员的总兵力会有多少?”
蜂子:“怕是总有千万以上之巨。”
一语落地,惊得四座不安。
那军官问这个数字如何推算出来。
蜂子回答:“您只需要把日本近十年来,日本预备兵役和现役训练的总人数,相加,就会得到准确的数字。如果把征兵的年龄放宽到50岁,可征之兵,还会增加。而且入伍之后,只要有二十天的训练,就可投入战场。当然,仅指步兵。”
蜂子,很少会有像今天这样的长篇大论。众人皆惊。
像类似这般的谈话,蜂子时有参加,但多数时候,是只听不说。
蜂子。在欧洲的生活是很惬意的。自从认识徐大佑学中树以后。他的生活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两个人。带着蜂子在欧洲各地旅行。蜂子在他们的推荐之下阅读了很多。书籍。打开了眼界。19岁的蜂子。日渐一日地成熟起来。在他懵懂的意识中。振兴中华,让国家强大富强起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他也时常设想今后的人生。
爷爷去世的时候,他想做一辈子的蜂农,一辈子和蜜蜂打交道。热爱养蜂的志向虽然从来没有改变过。但这二年多欧洲的游历,他越发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在这些世界强国中的地位。
他认识到。他必须要获取权利。只有获取了权利,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这样。蜂子从对蜜蜂的痴迷中,一头又扎进了另一个世界。他想趁着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吸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后回国报效国家。
蜂子越来越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他认为自己把蜜蜂养得再好,对这个国家也不会有太大的贡献。
蜂子的生活。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白天忙于蜂场事务。只要有空闲,他便一头扎进书山。看书看累了,便找徐、薛促膝谈心。
他们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认识了一些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和中国商人。
蜂子勤勉的工作态度,严谨的人生操守,以及对知识表现出的极度渴望。是他在留学生的圈子里获得了很高的美誉,大家都愿意和蜂子交往。而蜂子对交往对象,他总是有所选择。
他不愿意在人际交往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他只对那些能满足他求知欲望的中国人感兴趣。一旦觉得对方言之无物,或者夸夸其谈,又手中一技,不能久交,便会惜时如金。
但峰子有一个很好的人生信条,那就是:只要不产生长远的利害关系,一句说狠话不讲,不会做得罪人的任何事情。因此,他走到哪里,几乎都是一个受欢迎的对象。
蜂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青年,朝气蓬勃,意志坚定,精力充沛。
除了休息之外,都在做一些长远的,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