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亏大了(1 / 2)
燕王朱棣心里头一个不好的念头,直突突的狂闪!
不好了,不好了!
看来眼前这个小子。
摆明了是要趁火打劫,看来对自己的麾下那些首屈一指的人才还是念念不忘。
好一个贼子。
原来都在这里等着自己呢!?所谓的趁机发难,并给自己这个二儿子朱高煦安上这些罪名。
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挖空自己麾下的人才。
千防万防竟然没能防到这一点。
真是一时间大意了。
本来让这朱高炽和朱高煦前来喊朱雄英上街游玩。
便是燕王朱棣亲自授意,目的也纯粹是为了报复。
毕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挖墙脚,而且挖的还是道衍和尚姚广孝这样的重要人物。
这让燕王朱棣一时间如何能忍?心里头便存着要报复的念头。
但这个侄子朱雄英也平日里鬼精鬼精的。
若是让自己亲自出马,一来很容易丢了自己的身份。
二来嘛,如果一个不小心被识破了,还容易让人觉得自己这个做叔叔的竟然暗地里存着心思报复十岁不到的小侄子。
就算是传到,朱元璋那里也绝对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更别说这个小子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大孙子,平日里那是抱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巴里怕化了。
极尽各种宠爱之能!
让自己这个做儿子的都羡慕得牙痒痒。
若是得知自己和这个大侄子朱雄英起了冲突,按照自己父皇朱元璋的尿性。
那结果几乎丝毫不用质疑。
铁定会把心偏向孙子朱雄英那边,甚至还有可能会像自己倍加责难。
更不要说这个事情,还扯上了自己的太子哥哥。
那可不只是一个哥哥那么简单,这可是一国之太子啊。大明的储君呀。
即便是半君,那也绝对是自己惹不起的存在。
更何况从自己的内心情感上来说,这个太子哥哥从小便对自己,非常的关爱与维护,从内心深处上来说,自己便不敢与他正面对峙。
眼下自己的这个二儿子朱高煦还这么不开眼的,公然辱骂太子。
虽说太子哥哥,也出言宽宥,一脸表示不再追究的模样。
可太子哥哥哥大度归大度,自己这表面功夫无论如何也得做一下。
当下便拎着那个倒霉小儿子朱高煦一个劲的左右开弓,那巴掌在他身上招呼的是啪啪啪直响。
打的这个傻小子是鬼哭狼嚎一般。
连连抱着头向自己父王。哀求起来:“父王别打了,父王别打了,我知道错了。
父王别打了,父王别打了,我真的知道错了!”
忽然只听得刷的一鞭子,身边的燕王府世子朱高炽也跟着嚎叫了起来。
举起自己手中的鞭子,燕王朱棣不由一阵错愕。
这急火攻心之下,鞭子四处随意挥舞。
就连站在一旁的燕王府世子,朱高炽也不幸中招,抖着一身肥胖的身躯,大声嚎叫着:“哎呀呀,好疼,哎呀呀,好疼!疼死我了!”
见此情形燕王朱棣连忙丢下鞭子,有些求饶,一般的看了看朱雄英:“好侄儿你倒是说,你想要四叔府上的什么人?!除了道衍大师。”
朱雄英心中嘿嘿一阵冷笑。果然这个燕王朱棣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到这样的地步,依然舍不得放下那抵得过千军万马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但是以为这样子就没辙了吗?嘿嘿嘿,你这燕王朱棣也莫非太小看我了。
你燕王府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才?我早已打听的一清二楚。
更何况历史上都已经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才能?照着历史的那些的功臣名录,直接点名便是了。
绝对不会错到哪里去。
既然听得燕王朱棣开始服软,朱雄英有些欣喜的搓了搓自己的手掌,开始有些欢呼雀跃起来,心中暗爽极了:
“既然四叔这般言语,侄儿,我只好却之不恭了,四叔这燕王府上,听说有一个叫张玉的大将,侄儿我向来钦佩,仰慕多时。愿世叔能够割爱相让,让他一家老小随子返回京城,定然不会亏待了他!”
什么?
这个朱雄英好狠毒啊。
开口就是向自己索要一个得力大将。
可是自己刚刚的话已经抛出去了。除了道衍和尚,姚广孝谁都可以。
这个时候要再反悔,倒是有些让人瞧不起了。
更何况自己的太子哥哥就在一旁盯着,自己要是敢有丝毫的不敬,指不定还会受到什么样的责骂。
长长叹了一口气的燕王朱棣,一时间懊恼至极。
自己终日打鹰,想不到今日竟然被鹰啄了眼。从没想过如此的狼狈和被动。
更没想到自己会栽在朱雄英这样的晚辈手里。
懊恼与颓丧的表情充满了他的。脸庞之上。
张玉是何许人也?
那简直可以说是自己的心腹爱将啊。一时间叫自己如何舍得割爱。
在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之后,那些所谓的靖难功臣涌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其中,朱棣身边的“靖难名臣”也逐渐登场。最先出场的是张玉,而后是朱能、姚广孝等人。其中,张玉亮相时的身份是元朝枢密院知院,这个身份和历史是相符的,但是,历史上,张玉第一次出场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比后世的一些小说和影视剧登场的时间要晚得多。
张玉是明朝“靖难四公爵”之一,也是朱棣麾下的头号战将。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荣国公。若干年后,张玉的家族甚至超越徐家,成为了明朝第一勋贵。
当然在这里不谈论其他,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重现一位横刀立马的靖难名将。
一、元朝降臣奔大明,北伐良将归燕王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所有帝王中最能征善战的两位,他们除了自身拥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外,更擅长借助谋臣武将的能力,《名山藏》中有一句话:
“张玉、朱能比于徐、常;姚广孝若刘基矣,迹其终始,殆有异焉。”
意思是说,朱棣麾下的张玉、朱能、姚广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相提并论。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其意思很明显,张玉作为朱棣麾下的头号大将,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过,和朱能、姚广孝不同的是,张玉最初是元朝的官员。《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记载: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为枢密知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北元继续溃败,作为汉人的张玉决定带着家人归附明朝。
张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元朝末年,张玉曾担任元朝的枢密知院。洪武元年,徐达北伐时平定河南,张玉随北元逃到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才归附明朝。
张玉出生于元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他比朱棣大17岁,而朱棣的另一位靖难名臣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也就是说,虽然同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张玉和朱能却不是同一代人(张玉的长子张辅仅比朱能小5岁)。
张玉初投明朝时,并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很快就迎来了机会。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大将军,后者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塞。因张玉熟悉北元环境,他被蓝玉任命为百户,隶属于前锋营。这一战,蓝玉的大军直接进入到捕鱼儿海附近,并在这里突袭了北元主力,俘虏北元7万余人,全胜而归。
战后,蓝玉因功被封为凉国公,而张玉也被升为千户。
三年后,张玉再随蓝玉北伐,这一次,张玉带领一队人马直接将面前的敌军追赶至鸦寒山。《明史·张玉传》记载:
北逐元人之扰边者,至鸦寒山还,调燕山左护卫。从燕王出塞,至黑松林。
此战之后,张玉因功被调任燕山左后卫,从此,归于燕王朱棣麾下。张玉在朱棣麾下很快展现了自己和其他将领的不同。经过黑松林之战和征讨野人诸部,张玉的能力得到了朱棣的认可。史载:
以骁果善谋画为王所亲任。
张玉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出谋划策,和他并列的另一位战将朱能则更擅长拼杀,《明史·朱能传》中如此概括他们二人:
(朱能)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能在燕王的亲信中年龄最小,却最骁勇,他和张玉二人,一个善战,一个善谋,是朱棣最倚重的两位将领。
在朱元璋的众皇子中,燕王朱棣的能力较为突出。而且,早年间朱棣曾跟随徐达出塞,对治军方面颇有心得。朱棣最擅长的就是和军中将领打成一片,视将士们如手足,这就是他麾下将士们愿意追随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