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冶县日常下(1 / 2)
像郑旌这样老来奋发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县医局的医正董奉。冶县董氏世代行医,在闽地拥有很大的名气。
但医者在世人眼里地位低下,被世家大族称之为匠,属于“方技”列为百工之一。医者少有为官的,就算是进入太医署也只有署正算是三百石的官,其他的都只能是吏。
所以当年华佗医术大成之后四处游历,为那些高官士族精心医治,就是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从他的经历来看,基本上天下各路豪杰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他的医治,但又有哪路诸侯征他为官呢?临到老来才有下过求贤令的奸雄曹操征辟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医署令,就是为了治疗这位奸雄时不时发作的头疼病。最后还是因为不相信华佗的治疗方案,不顾他的神医身份而下令处死,让华夏民族医疗事业损失了一位开创性的巨匠。
还有汉末长沙太守张机张仲景,这位被后世称为医圣的伟人,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就因为弃官从医,被世人所不解,最后隐居南中杳无音讯。
其实董奉在后世也是大大有名,被称为与华佗、张机并立的汉末三大神医之一。但因为他年龄远小于前两位,而且足迹不出闽地,所以在当世天下名气远远小于华、张二人,至少马淳和甘瑰并不清楚董奉有多牛。
不过马淳治理冶县,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大量的提拔适用人才,董奉因为其医术,提拔为县寺医正。原本郡县一级没有医局这个机构,但马淳对医疗极为重视,极力向甘瑰建议成立医局。甘瑰出于对马淳的信任,也因为马淳家也是医者出身,就点头答应了。
马淳本人对医者也很尊重,不仅抽调人手辅助董奉,还计划未来在学堂设立医科专业,由董奉主持教学。董奉因此感恩戴德,全力投入医局工作,不仅尽心教导学徒,还经常和马淳讨论医学方面的案例。
马淳本人并不擅长医术,他的原身也只不过在父亲那里学了些皮毛。但是后世医学发达,很多医疗常识人人皆知,放在眼前这个时代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例如个人卫生注意事项,还有饮用热水的概念,城市乡里的卫生管理条例让董奉惊为天人,积极组织差役督促城乡各地落实完成。一段时间以后果然减少了许多疾病的产生,于是他就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宏观医疗的研究之中。
南方因为气候炎热,疾病的产生也比北方更多。就像疟疾和血吸虫病,几千年来长期困扰着长江以南的地区,严重制约了人口增长。
医局成立之后马淳带着董奉父子跑遍了冶县各地,脏乱的城市街道和农村,到处污水横流。百姓们渴了随手舀起生水就喝,还有河道里到处分布的钉螺,饥饿的乡民只要能吃就捞起来煮煮吃了。这种现象导致了整个冶县几乎三分之一的人口脸色蜡黄肚腹鼓胀,做事有气无力,明显患有血吸虫病。
马淳一边和董奉探讨治疗方案,疟疾和血吸虫病在马淳印象中青蒿素有极佳的治疗效果,毕竟后世屠大家的名气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如何提炼他却毫无印象,只好把这个概念说给董奉听,所幸南方青蒿遍地都是,董奉也没有多少头绪,不过传统做法就是煎汁服用。患者服用之后果然减轻了病状,一段时间之后治愈了大部分的病人。